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520到了,消费主义不把我当人了
TUhjnbcbe - 2023/3/2 8:49:00
表皮转移因子胶囊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11/4325331.html

#幸福季#

一年一度的又到了。

这几天,各种线上线下商家的推送和营销铺天盖地。

在消费主义猖獗的这些年,我们对这些其实已经见怪不怪。

但我昨天刷到的一个产品还是突破了我的认知。

上面图里的这个东西,商家叫他「一生之环」,就是一个简单的皮质手环。

你觉得该卖多少钱?

块,一只!买一对要块钱。

是我手里的钱变成了橘子皮?

还是消费主义不把我当人了?

在这个营销出来的节日里,我们老生常谈,聊聊正在用各种人造节日收割你我的消费主义。

聊消费主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俗的东西,钱。

钱,就是指货币,那问题来了,货币又是什么?

高中课本里说了,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的作用是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

比方说辣条5毛钱一包,弹珠1毛钱两个。

从另一方面来讲,货币相当于一场交换游戏里的契约,参与这场游戏的人都接受货币能够兑换大家手里的东西。

以前是我想吃肉,你想吃青菜,刚好我有青菜,你家里有肉,然后我用青菜来换你手里的肉,交易达成。

但又会产生这种情况,你想吃我家青菜的时候,我不想吃肉,怎么办?

我可以先把青菜给你,但是你要给我一个凭证,拿着凭证我随时都可以去你家换到相应的肉。

这个凭证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

虽然货币也有金融、经济、乃至*策上的定义,但对我们个人来讲,货币最大的用处就是凭证。

青菜一直放在家里总会蔫掉、烂掉。

但因为货币的存在,我们可以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市场中,随时将青菜兑换成货币,这时候青菜的价值就被暂时存放在了货币里,给了我们随时去兑换肉的权利。

钱暂存着我们创造的价值,给予了我们享受他人价值的权利。

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严重的缺陷。

我们用金钱去衡量过去创造出来的价值,导致我们在交换的过程中多了一个步骤。

从以前的「价值交换价值」,转变成了先通过价格将价值转换成金钱,再用金钱以相应的价格购买我们需要的价值。

这种情况下就多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价值和金钱之间的对应关系。

多少价值能换到多少钱。

有的人相信自由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一样东西卖的人多了,价格就会被拉下来,能够提供的人少了,价格又会上去,但这只是理想状态。

如果我家里有人受伤,需要吃肉补充营养,这时候家里有肉的人趁机抬价,说他之前给我的两斤肉凭证,现在只能换半斤肉,怎么办?

我是不是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市场上有无数家卖肉的,他们不可能默契到同时抬高价格。

又因为肉同样有保质期,总有人会忍不住先将手里的肉卖出去,所以说还是能够按照对应的价格去买到自己想要的肉。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实际上现实比理论要魔幻得多。

举一个例子,钻石。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钻石是21世纪最大的骗局。

起初是大面积宣传,把钻石和爱情绑定在一起。

当有人质疑它的价值时,他又说钻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矿石。

当大家发现钻石可以人工合成,并且天然钻石并不稀有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控制产量,一边跟合成钻石划清界限,一边人为制造稀缺。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案例。

就算现在我们都知道,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钻石都开采出来,平均每个人能分到75克拉,估计有鸽子蛋那么大。

但是到现在大家还是理所当然地认为,钻石是爱情的象征。

我并不是想改变这种文化,我也没有这个本事,甚至我觉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去买一个钻戒来表达爱意。

就像我虽然不认可酒桌文化,但如果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像分别,重逢之类的,我也会用大家认可的方式,干掉这杯酒,来表达感情。

我只是想说,因为原本简单直接的价值交换价值的模式被复杂化,导致多出了价格这个不确定因素。

一样东西的价值虽然也会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它总是趋于一致的。

比方说以前我奶奶织一双棉鞋需要花5天时间,在她的手艺逐渐被机器取代之前,这双棉鞋的价值基本上不会变化,因为奶奶需要付出的时间、材料基本不变。

价值是事实,但价格不一样。

价格是人为创造的,所以现代交易的两个过程都出现了陷阱。

第一个,是价值转换成金钱,也就是生产。

价值就是我们创造的商品,付出的劳动,为公司加的班,熬的夜,摸的鱼。

这个过程很容易受到「不充分竞争」「是否拥有生产资料」以及「信息」的影响。

比如农民种了很多水果蔬菜,最理想的状态是他自己运到城里去卖。

但是首先他没有车,也就是缺乏生产资料所以没办法运到城里,只能卖给上门收货的中间商;

其次,能够来到村里收货的中间商有限,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中间商就拥有了更大的定价权,能够剥削农民生产出来的价值,除非你决定自损八百,把菜烂在地里,不然难免被剥一层皮。

最后,农民并不清楚这些东西在城市里卖多少钱,中间商要花多少运输费,损耗率有多高,信息不透明又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定价权。

我们打工人也是一样的。

个体的弱势,导致我们在将价值转换成金钱的过程中,受到了第一层剥削。

只能说,这种剥削的程度随着信息透明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在逐渐降低,但很难完全消除它。

第二个,是将金钱交换成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消费。

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借助价格这个媒介,它就是用一些人为塑造的概念,去换取你手上的金钱。

比方说有两个村子,大家只要工作8个小时就能够养活自己,但是忽然其中一个村子A宣称自己发现了某种矿石,说它怎么怎么稀有,象征着爱情,高端大气上档次,然后村子B的人就都跑去买。

结果就是,A只付出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矿石,就轻而易举得到了B的劳动成果。

说白了就是,消费主义中的定价权,仅仅掌握在少数制定规则和概念的人手中。

他们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权威效应”“重复影响”等这一类社会和心理学因素,对我们进行文化输出,让我们相信它所定义的价值。

这并不是我在和消费唱反调,这几年国家在鼓励消费和扩大内需,但消费和消费主义是有巨大区别的。

消费是指大家都做了一定的生意,你花钱买我的产品,我再拿赚来的钱去买你的东西,这样让钱流动起来,GDP就上去了,大家赚到了钱,也都体验了不同的产品,提高了生活质量,这是一条正反馈的回路。

但消费主义不是,它所提供的“概念性价值”远超“商品性价值”。

举个例子,劳力士绿金迪手表,标价万,真的是因为这只手表有万的实际价值吗?

并不是,而是因为它被赋予了远超自身价值的意义,所以才有了万这个价格。

那么在消费主义中,如果我们去买这只表,我们买到的是什么?

我们买到的可能是一只1万块钱的表,以及万来自品牌和他人的认可。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如果我说把我的头像印到各种商品上,这些东西的价值就要翻十几倍甚至几百倍,你肯定觉得我该吃点药。

心里还会吐槽,这是哪个精神病院出来的憨批。

但是那些oldmoney说,光是劳力士这个牌子就值几十万,然后真的就会有很多人抢着去买。

这时候有的人会说,“消费主义的价值也是价值啊,并不是只有实用价值才值得购买,钱不就是用来花的吗?”

我认为,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在消费主义中自己失去的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下刚刚提到过的,那两个村子的故事。

A村,以非常昂贵的价格把矿石卖给了B村,在这之后他们不用每天工作8小时,想养牛就养牛,想放羊就去放羊什么都不想做,也可以躺在海边晒太阳。

B村,他们只是得到了一些没用的矿石,却需要每天工作16个小时,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偿还购买矿石欠下的债。

这就是消费和消费主义最大的区别。

消费的过程损耗相对较小,说白了就是一分钱一分货,钱在消费的过程中不断流动,但很难大量堆积在某一个人身上。

比方说,初始状态是你做了块钱的烤肉,我消费掉这些肉,给了你块钱。

然后我去做奶茶,可能技术没有那么好,只能卖90,你用90块钱买了我的奶茶。

最后就是,我们都生产了价值并进行了消费,但由于你的能力比我强,有10块钱留在了你那里,重复9次之后,你多了90块钱。

这时候你占据了主动权,随时可以消费我做的奶茶。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定期多做一杯奶茶就可以持平,9次烤肉等于10次奶茶嘛。

但消费主义是,对方有块钱的佛珠,然后说这是大师开过光的,能够帮我逃过一劫,所以标价。

我买下佛珠后,他同样消费了一杯我做的奶茶,但还是多出了块钱。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很难通过努力做奶茶来维持平衡,只要一次交易,钱就迅速聚集到了他手里。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谁是消费者,谁又是生产者?

我看似是消费者,去购买了产品;

实际上我是那个最辛苦的生产者,因为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弥补购买产品的亏空。

我们再回想一下最开始得出的,关于钱的定义。

钱暂存着人们的工作产出,给予了持有钱的人享受他人工作产出的权利,拥有钱意味着可以享受他人的工作产出。

你可以花钱让人帮你做饭,为你定制衣服,做你的司机导游,精心排练节目供你欣赏。

也就是说,手上的钱相当于自由的筹码,把我们从繁杂的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

如果你没有钱,就不得不去从事工作,创造价值从而换取金钱来满足基本需求。

要是你不仅没有钱,还有负债,那么在你为生存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赚更多的钱来还债,于是你成了供养者,而那些持有债务的人得以从工作中解脱。

消费主义,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去贩卖溢价超高的产品,从而迅速汇集金钱。

陷入消费主义的人,实际上是在贱卖自己的自由,去换取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看似你花掉的是钱,实际上失去的却是自由。

钱的意义基本等同于自由,当你手握足够的金钱,也就拥有了随时离开的权利。

当然,这里的“足够”因人而异。

比如韦神韦东奕,他对物质没有任何追求,全身上下加起来不超过块钱,一顿饭就只是几个馒头加一瓶白开水。

他的需求无限低,所以不需要考虑工资,更不用巴结任何人,他能够安心钻研自己喜欢的数学,甚至有奖金都懒得去领。

但如果你追求精致的生活,出行必须打车,每天下午都要带着MacBook去星巴克点一杯馥芮白,晚上再挎着爱马仕的包包去商场购物。

那么你就难免从事一份薪水可观,但你却不怎么喜欢的工作。

即使你喜欢工作的内容,也可能会被职场上某些灰色的操作和规则恶心到,你无法逃离,因为需要这份工资来维持较高的基本需求。

这种感觉有没有很熟悉?

想走却不能走,想骂娘只能憋着。

你有多少次想把文件拍在领导脸上,周末想关机睡上一整天,谁的电话都不接。

但是我们都做不到,因为我们的钱不够。

而钱不够的根本原因是,基本需求高于自己的收入水平。

钱是自由的筹码,而所谓的基本需求则是枷锁。

当你的钱足够去打破枷锁,那么你便自由;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那就只能被囚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个生产机器。

消费主义最恐怖的一点就是,它无限地拔高了我们的基本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压缩自由。

有多少人相信所谓的小资、轻奢,衣服必须穿名牌,奢侈品才够高端大气。

64G的是乞丐版,50万以下的都不叫车,这都是消费主义风潮下,被不断扭曲和拔高的基本需求,本质上就是欲望。

通过消费主义,一方面钱在不等价的交易过程中,向那些定义概念的人流去。

另一方面,被人为塑造出来的欲望,迫使我们出卖自由去满足它们。

换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不断丢掉打破牢笼的工具,也就是花费不必要的金钱。

另一方面,我们还在接受消费主义提高欲望的观点,不断加固围困着我们的高墙。

或许我能表达出来,但我仍然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

我还是会觉得,贵的就是好的,听着昂扬的音乐,看着奢靡的布置,就觉得那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试着去理性分辨事物的价值和价格,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最受欢迎的那些。

不过也没必要过分气馁。

我觉得人最强的动力来源,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喜欢。

恐惧来源于对真相的了解,喜欢则发自内心。

认识世界,看清内心。

让我们有勇气,也有能力,去跨越那条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一年一度,消费主义告诉你,越舍得花钱,你表达爱意越深刻。

每年都有,消费主义绑架你,越习惯花钱,你就离自由越遥远。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注意安全。

今年的你会当成节日过吗?

你会在准备些什么,花多少钱?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猛犸,再瞄一眼这个奇怪的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520到了,消费主义不把我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