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跨年夜,多地的倒计时活动被取消,但人潮仍然义无反顾地拥挤在广场上盯着手机倒数,喊得比往年还要用力。从前总是盼望着「××××,对我好一点」的人,今年唯一的愿望就是「,你快走吧」。
刚刚过去的年是魔幻的一年,出乎意料的事情时刻在发生。当你以为自己会在床上平躺一周后迎接新一年,结果一躺就是两个月;憋在家里的你一再怀疑自己的厨艺,却还是自信满满开始练习蒸凉皮;当你以为经历生死之后的打工人会更爱惜生命,却发现大家正习惯于为了高薪而——尽管频繁发生的猝死案一次次地质问打工人「要命还是要钱」。
错愕,这大概就是过去一年的缩影。
所以在年初,我们想从最基础的个体情绪出发,看看过去的12个月里,普通人的生活除了丧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向上的、积极的变化。
新偶像
年,国际环境变得不稳定,中国卷入贸易摩擦,电视里不断传出对中国不利的新闻。于是,年早早到来的春节就像是一个火盆,不管是整体还是个人,都希望早早跨过去,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安排,尤其在生活和经济上。
整个一二月份,百度搜索上第一梯队的热点,便是「新型冠状病*」「武汉封城」等疫情相关词。每个人都想知道这病*是怎么来的,武汉为什么要封城、要封多久。
在未来,没有经历过这场疫情的年轻人也许无法共情,年初中国人急于搞清楚「医用外科口罩」和「KN95口罩」时的感受。
3月,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成为焦点。一方面中国疫情迎来转折,大家开始搜索「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美国疫情雪崩式溃败,「美股熔断」的热度上升至第一梯队。太平洋两头截然不同的境遇,成了3月的主要谈资。
疫情期间的挫折不只来自病*,还有偶像的离开。影响一代人的传奇「科比」和「马拉多纳」,还有电视台上的老面孔「*」,他们的离世也让身处挫折中的普通人变得更加沮丧。
这些无力感的交织让普通人急需新的精神支柱,指导自己在困难中继续前进。在一月初,这个人是「钟南山」,随后是「张文宏」和「李兰娟」。
这些名字的热度开始上升,他们对疫情所作出的判断和应对,成为了普通人的行动准则。平日里戏谑「砖家」的普通人开始重新审视「意见领袖」能够发挥的作用,并将其视作寄托了社会希望的符号。
疫情之下的普通人找到了新的「偶像」,并开始变得愿意去相信偶像的力量。
新生活
疫情有所好转,大众生活开始重回正轨。
从3月开始,「复工复产」「在家办公」和「在线网课」等内容的搜索热度开始提高。在家憋久了,大家已经闲得开始干正事了。多拿一些绩效、多补一点学分,总是好的。
4月,「宅家运动」的搜索热度也开始提升。疫情期间单调的「坐吃生活」和「躺吃生活」让普通人们开始犯愁自己的体重。眼瞅着夏天就要到来,再不减肥可能就晚了。
在这个阶段,在B站带人飙汗的帕梅拉也开始走红。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普通人的居家生活开始变得多元。
变得更多元的不只是生活状态,线上消费在疫情期间也发展得相当迅速。
2月初疫情正盛,「人流避拥挤」的口号言犹在耳,出门购买口罩还要考虑口罩折损率的情况下,每天早起在盒马、叮咚买菜等平台抢号,骑手小哥成了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圣诞老人。
当时的难点并不是没钱,而是钱花不出去。
在线购物的习惯在机缘巧合下被培养、巩固,直播带货就有了温床。5月,「直播带货」的热度上升至第二梯队。直到双11,动辄数千万的直播观看人次数、数十亿的销售额,更让人确信这已经是一群人的日常消费方式。
3月底到10月底这半年多时间里,一度涨超70%的阿里股价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年给年轻人培养的另一个习惯,大概就是在国内发掘新的旅游目的地。
5月和10月,「国内游」热度升高。疫情背景下,以往喜欢出国的游客今年都留在了国内。夏初大家的选择是「周边游」,国庆期间疫情控制情况变得更好,甘孜、青海湖、稻城亚丁成了朋友圈的热目的地。
在疫情的推动下,年轻人的生活逐渐走向线上,从学习、工作到消费、购物,再到健身。曾经李开复口中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健身教练,如今可能也会有些职业焦虑。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最讲究身临其境的旅游被在线AR、VR等技术手段替代,也并非不可能。
新对话
从年的夏天开始,生活开始逐渐回归正轨。从夏初的五六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隐秘的角落」到年底的「丁真」,大家又开始追星、看电视剧了。
不同往年的是,年娱乐向热词的背后常常有更大的讨论空间,比如性别、年龄和阶层等话题。
从刘敏涛四分讥笑、三分薄凉、三分傲慢的眼神起势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直接站在了传统选秀的对立面,让几十位30岁以上的女艺人重新登台竞争。虽然它最终还是走了少女选美的老路,但它为女性年龄、女性工作等话题提供了素材。
11月,「上海名媛」出现,社交场上对于「拼单名媛」的讨伐开始盛行。但在大众戏谑、调侃之余,也有一部分人开始讨论「名媛」本身的意义,讨论「名媛」这个词的「污名化」产生,以及这条「鄙视链」的过程。
虽然如今互联网上的赛博叫骂仍然常见,但已经有一部分年轻人也更善于从现象挖掘背后的内核,用更理性的观点交流。
除了和「人」对话,年的年轻人也善于和知识对话。过去这一年,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从专业人士、大学教授到中科院物理所,他们也带着知识出现在离年轻人更近的地方。这些老师、机构的评论区,就成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课堂。
在这种氛围之下,年轻人能更便捷地找到了解「内卷」「嫦娥五号」和「男女对立」的频道,在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中,更有效地提升了自己。
受疫情影响,在过去这一年我们总是习惯于放眼全世界。除了随时可能发生身边的疫情,我们总是在聊一些大而泛的事情。比如美股又熔断了、谁的凡尔赛又被揭穿了、郭敬明和于正谁先凉……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聊一些大到两只眼睛都看不完的事情。
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年,年初的你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做成了电饭煲蛋糕;春天时你通过直播去武大看了樱花;「姐姐」热播时你跟着大家一起搜索梵蜜琳的成本,看看它的原料到底多少钱一斤;年末你跟着大家一起买基金,把白酒基金和新能源基金看了个遍,一心搞钱让自己变得更自由……这些小事其实也可爱,虽然它可能小到让你想不起来。
相比明天谁来掌权美国,家里的猫又变胖了一点点、电饭煲里蒸的蛋糕成型了这些小事可能更让人动容。
过去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确实是普通人无力改变的系统问题,就算我们挤破头挤进严肃话题的讨论,也难以将现实改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但意识到这种无力感,或许也是一种契机,提醒我们,是时候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