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TUhjnbcbe - 2022/5/11 16:47:00

当我写下上面这个题目时,我有种如芒在背的感觉。我深深知道,这样的题目定会导致不少人的责骂。不过,我对这种论点已经思考很久,即使被人责骂,我也不会太
  

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是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人得以在几千年(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真正历史又何止几千年?),从容地积累着自己的文化。文化的价值正在于积累。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如果不说文化本身的内涵如何,单就传统文化“量”的积累本身来说,聪明的中国人积累文化的方式是科学的,各种层次的中国人各取所需,彼此相互包容,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传承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乃至世界上的人们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

人类思维总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由于各个民族文化积淀的形式不尽相同,文化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哲学、*治三位一体结构牢不可破,不以追求真理和思维的确定性为目标,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结构表现为平面、静态、圆圈式结构,文化元素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沉淀下来;西方文化的思维结构表现为立体、动态、螺旋式结构,文化元素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扬弃,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根本的区别。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作为神的使者斯芬克斯,带着神对人类的忠告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了人间——古希腊的忒拜城堡。她把那句神的箴言化作了一段“谜语”——“人,认识你自己”!她要通过这样一个谜语,来告诫人类要对自己或自身进行认识。作为人,你必须要认识你自己!

在认识传统文化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到不快,当我们面临那些难堪的结论时,我们应该具有宽容之心。一个人,一个民族自我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着痛苦的。认识自己,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往往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存在于这蓝色的星球上,并没有终极意义的胜负论,一切都在前进的过程中。当代中国人正处于崛起的大潮中,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敢于消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共荣共享。

认识传统文化,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个民族,在她成长历史过程中,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必然具有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她会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她的思维方式,她所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提供了可能。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系统,系统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必然具有下列四种特征: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节性、能。系统是不断转换的。转换正是根据系统不同方式的积淀而产生不同方式的转换。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大量的新的因素兹生繁衍,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系统逐渐由旧变新;相反,系统内大量旧的因素沉淀在系统中,可变的因素相对较少,新的因素始终被旧的因素所抑制,系统可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的系统可称之为缺乏发展生机的系统。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哲学与*治的三位一体正是导致文化系统缺乏生机的根本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总是一定能量的结合体。这种能量的不同分配(运动)形式会造成不同的平衡状态。发展总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转换,然后再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的转换,由此周而复始。健康的发展形式总是从低级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向高级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不断的螺旋式转化着。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宗教、哲学与*治无疑是文化系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系统变化的核心。在宗教、哲学与*治的相互关系方面,中国式的宗教、哲学都是为*治服务的,*治主导宗教、哲学的发展,宗教与哲学都缺乏自主发展的可能性。由于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哲学失去了引导科学发展的可能,从而刘安式的《淮南子》只能是他个人行为,只能成为千古绝唱。

在*治大一统式的主导下,宗教(迷信)与哲学唯*治是从,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完成它们成为*治奴仆的使命。饱满的*治与干瘪的宗教、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宗教与哲学互相从对方吸收“营养”,充实自己。它们之间的界限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这在作为大国的世界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式的宗教与哲学其实都是不完全形态的宗教与哲学。中国人对宗教漠不关心,比如关于神灵与来世的学说,本土的中国宗教是从来不说的,只有外来佛教才有那些学说,但中国人几乎完全不信。所谓中国式宗教,其主体是从哲学中转化而来的(除了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之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既是宗教,又是哲学;道家学说既是哲学,又转化成了道教。

每一个系统在特定发展阶段,它都必须首先抛弃一些旧系统的残余成份,并且获得新的发展能力;否则,带着陈旧的保守因素一道前进,就会阻碍系统的整体发展的进程。缺乏新的发展能力,系统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旧的力量过于保守,占据绝对优势,系统不仅不能前进,反而会开历史的倒车,直到瓦解或消退到低水平的平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由于*治因素决定一切,文化系统内能够产生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系统前进的宗教与哲学的力量过于单薄,导致系统内保守落后的文化元素不断沉淀,陈旧的势力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便是中国超稳定形态的社会之所以产生的根源,结果便是年中国的缓慢发展。

在从人的野蛮状态到文明人过渡过程中,没有割断血缘关系等处于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然联系——宗法制度的脐带,反而在以后的哲学与宗教发展中得以强化。这集中表现以家庭历史主义为特征的儒家文化内核当中。哲学思维在原始宗教领域内发展而来,哲学与宗教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哲学与宗教职能相互交叉。从儒家文化的创造人孔子思想的脉络就可以很清晰看出中国文化系统发生发展的这一特点。孔子不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王室的权威和周礼。他及门人弟子整理选编的《诗经》、《尚书》、《周礼》等是掺杂了理想成分的历史总结,《周官》、《礼记》中介绍的周朝社会*治制度的完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生老病死仪式的标准化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仪礼》一书中,从士冠礼、结婚礼、靓见礼到祭祖仪式,从仪式的开始到仪式结束,从出席的人的站位到每件器物的摆放位置,无不详细规定得一清二楚。这些礼节经多年儒家弟子的不懈努力,对今天的中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在孔子看来,礼仪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野蛮和文明的主要区别。从礼仪和*治制度内容来看,主要是用来规范国家*治制度和士大夫的行为标准。但孔子的理想是要把礼仪制度普及于天下。孔子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后来的国家制度,*治文化发展虽有进步,但都没有根本性的变革。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为标志。从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看,这种民族的潜意识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

如果在一个系统里,能量得到完全平均的分配,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新旧矛盾对立,彼此消长。超稳态的平衡就是指新旧因素达到完全中和状态,它就无力发展自己。相反,新的因素以绝对优势压倒旧的因素。虽然是不平衡的,但它却有充分发展的可能,直到新的暂时平衡。不平衡状态是系统扩张的关键性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治元素主导下的*治与宗教、哲学的之间达到超级的平衡状态。*治通过制度的方式决定了人民的信仰与学术的方向,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历史上实行科举制度,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各个时代的青年通过“学而优则仕”走上仕途,将*治命运与个人前途牢牢地结合起来,思想上甘愿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丧失了最起码的反抗能力。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从体制上确保*治、宗教、哲学的三位一体,实现*治、宗教、哲学和谐发展。在宗教领域,“儒释道”三教合流,和谐一体,意识形态达到了超级平衡。中国人既有可能信奉儒教,又有可能信奉道教,也有可能信奉佛教。现在基督教传入中国,各地建立了不少基督教堂,很多的中国人又成了基督教徒。中国人信教更多的是出于兴趣,一个人可以无障碍地信奉多种宗教——这在世界其他民族看来,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哲学,普通的中国人更是束之高阁,比如,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孔子究竟是谁,更不用说老子与庄子了。由于文化系统内部诸元素之间缺少斗争,系统中因而而失去了上升的力量。

对照西方文化发展史,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化系统变化的特点。西方社会的*治、宗教与哲学的结构相对独立,哲学与宗教都是饱满的实体,而*治对文化的影响明显较中国为弱。特别是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哲学引导了科学的发展,这与中国文化是根本不同的。当然,欧洲也有漫长的中世纪,这从另一个角度正好说明了*治与宗教的结合,制约了文化科学的进步的发展,导致愚昧落后。由于篇幅所限,关于中西文化系统根本区别之所以产生的根源问题将在今后的文章中加以论述,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