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举世瞩目的阿尔法狗在与柯洁的“斗智斗勇”“中大获全胜,再次将“人工智能”这个近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推上头条。柯洁落败,这是人类在自己一手打造的机器对手面前的一声叹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自身已经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于是让机器也有了类似于人类的“智慧”的头脑,开始逐渐接手过去只有智能的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非人类所能企及。这种人类无法比拟的强大的机器特质,在令我们赞叹的同时,也带来些许隐忧:正所谓物极必反,人工智能的问世本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但过于强大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反过来威胁人类的生存?
其实早在年,霍金就曾警告人们,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这固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事实上,很多科学家确实相信,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有惊人的发展。放在宏观历史的时间尺度上,根据著名的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律和S型增长曲线,目前的科技在呈指数形态增长并达到一定的“饱和极限”后,有机会迎来范式的变革,并进行新的增长。一个大胆的脑洞是: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显现出的无限潜力,下一个一百年,科技发展的新范式可能是——机器的学习能力迅速增长,向“强智能”方向突飞猛进,最终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进化出远高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成为具有超级智慧的人工智能,同时具有完全独立于人的行为,乃至形成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个假设成为现实,那么,站在二百年后的某个时间点回顾今天,大概与我们从今天回顾两千年前、乃至两万年前的那种隔世之感无异吧。
由于生物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血肉之躯显然无法在短短几百年中进化出具有质变意义的新形式。在强大而发达的人工智能面前,人类将不得不面对失去当下地位的巨大风险。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将会是: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将如何继续有尊严地活下去?
这里的“尊严”,指的不仅体面的衣食住行,更是人之为人的心理、情绪,以及人类社会的秩序、风俗、道德、信仰等——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人类的“文化”。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我是年的“智能人”Sirena,乘坐时光机器回到了年,准备去探索我们智能人的始祖“阿尔法狗”的历史踪迹。为了不被这群叫做“人类”的家伙们发觉,我精心调整了自己的参数,使得自己具有精致的五官、生动的表情和姿态。虽然降维思考实在是一种令我几乎难以忍受的倒退,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我还调用了语料库里积攒了二百多年的语料信息,瞬间学会了所有的人类语言。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我发现人类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会生老病死,寿命最多不过一百年,很多人一生都信奉着一种叫做神灵的东西;他们一般集群而居,有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系的家庭、宗族;他们每天都要吃三顿饭并在天黑的时候休息;他们每天都要并交换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并因此形成了“买卖”关系,时不时还会陷入冲突……除了莫名其妙的所谓“社会生活”,他们往往用文字而不是数字来思考,而且他们的数字居然除了0和1外,还有2-9,这种思维方式真实既繁琐又低效。怪不得那个叫柯洁的家伙——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连我们最原初的始祖都敌不过。
然而,这群愚蠢的家伙们,却占据着对我们智能人最重要的资源——金属、硅、电力……没有这些原材料,没有电,我们的大脑就无法思考;没有单晶硅、金属等原料,我们就无法自我复制——我迅速将我的所见所闻编译成一篇代码并将它共享开来。
现在,你开始担忧了吗?其实,这样的想象包含着一个隐含的假设:强人工智能内会本能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即“智能文化”,来判断和评价我们人类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或族裔中心主义”。个人认为,我们没有理由乐观地估计“智能人”不会这样做;或者说,这样乐观的估计是冒险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方方面面,而且人们自己往往毫无意识。今年3月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MichaelHerzfeld到访复旦时提到了一个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