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问道图》局部五代巨然
从《山海经》可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通过山水来认识宇宙空间和天地万物,依托山水来构建自己的“诗意家园”,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山水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共存的关系,恰如《诗经·斯干》中所描述:“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山水家园图,可见,祖先们很早就意识到山水与人类自身的亲密关系,知晓他们的生存、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山水。《诗经》等古代典籍中类似这样的描述和赞美山水家园的诗文还有很多。华夏大地上壮丽多姿的山山水水孕育承载着生灵万物,供养繁衍着一代代炎*儿女,同时,高山大河又是中华民族天然的安全屏障,久而久之人们便对它充满了依赖感、敬畏感和崇拜感。不仅如此,历代的艺术家更是通过山水来表达我们民族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山水文化,而山水画艺术就是其中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一朵奇葩。“道”的体现“道”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的概括。但在古人心目中,道是神秘莫测、虚实难定而又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如《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具体是什么,古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的特征是明显的,它是万物的本源,孕育万物而永不枯竭,它深奥难测而又充满生机,它是自然的“灵*”,支配着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从古人的这种认识出发,山水画同样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追求。在古人看来,一方山水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山水是自然天地的缩影和代表,它几乎具有“道”的所有功能和特征,所以在山水中可以发现蕴藏其中的“道”。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这是山水画理论中最早提出山水可以体现“道”的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提出的“以形媚道”、“澄怀味象”、“含道映物”的观点显然说明作者对“道”与山水之间关系的思考。山水充满灵气,化育万物,而且四时形貌不同,富有变化,正体现了“道”的特征。“媚”是体现或生动地再现的意思,强调山水的生动与富有生机。山水“以形媚道”就是山水通过承载的生命现象体现内在的无形而至上的“道”。山水是自然万物的一个缩影,是大自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够体现自然的最重要的特征,而且也是与古代人类关系至为密切的自然物,所以,古人通过山水画来表现自然万物之“道”,从而来表达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仿古山水》明蓝瑛
从宗炳开始的把山水画与天地自然之“道”相联系的观点,在古代山水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历代山水画理论强调“道”的论述很多,如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所言:“凡画者,笔也,……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这里明确指出以笔墨描画山水的过程,就是作者契合自然,参悟其“道”的过程。清代石涛山水画思想中著名的“一画”观实质上也是把自然之“道”推衍为山水画之“道”,他指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这里,石涛的“一画”即是自然之“道”、万物之“道”,也是他心目中的绘画之“道”。当然,还有许多类似的论述不能一一胪列,总之,对“道”的体现是我国历代山水画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和艺术表现的内在目标。《梅花山馆》清吴历自然观念山水画在我国之所以长盛不衰是与中国人尊崇自然的文化特点密不可分。从宗教学角度看,中华民族实质上是一个盛行自然崇拜的国家。大自然在中国人看来最为神圣、最为亲切,就像父母一样,不仅养育了我们,而且还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因此对自然的崇拜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自然崇拜中除天地日月崇拜外,山水崇拜可能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五岳四渎因而很早就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和人们的祭拜对象。山水画首先描绘和再现了自然的生机之美、生命之美。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魏晋时人在山水画中找到了一个表达和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审美世界。”山水为什么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审美的世界?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以山水为核心的大自然,是万物的载体,它带给各种事物以生命,使它们充满勃勃生机,人是万物的一类,同样离不开山水自然的哺育和恩赐。画家们对山水的描绘既是对自然的尊崇,又是对生命的歌颂。石涛曾指出:“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为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山水是大自然精华的渊薮,萌生万物,蒙养人类,是人类最早和最重要的生命摇篮和庇护所,对于人类来说,它的博大、丰富和无私是值得描绘和赞美的。《韩诗外传》讲“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所以,我们感觉到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都是有感情的,都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来自它们。因此,山水作为大自然中最有代表的主题,世世代代受到画家诗人们的赞美和表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人感恩自然和尊崇自然的文化特点。《宿雨晓烟图》清王翚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山水画的产生和繁盛就是最好的例证。空灵清净的自然山水,是远离尘俗、祛除杂念,并给人以精神愉悦和启迪的最好所在。《论语》中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从山水中看到其蕴含的自然哲理并比附到人生的道德和智慧之中。魏晋时人在山水之游中畅怀纵情,进而感受到人生的自由超然,从现实世界进入到审美世界,在自然美中找到了人生的寄托和精神观照,正是对这种心灵和精神的新境界的追求导致了当时山水画的出现。《四景山水卷》(春景)宋刘松年
山水画为古人营造了一个畅神达情的自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忘却物质世界的诱惑,忘却蝇营狗苟的名利追求,忘却生老病死的各种烦恼,面对纯净的山水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自我。还是“好山水,爱远游”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得好:“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这段话让我们一下子从喧嚣芜杂的世俗社会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幽深高远的山水圣境,面对着一幅山水画我们完全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与圣贤对话,与神灵同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真正是“畅神”之游。和宗炳几乎同时代的王微也是一位对山水情有独钟的隐逸之士,他在《叙画》中也对山水画有独到的评价:“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这种如遇神明的山水之情,不是一般的金石之乐、圭璋之琛所能比拟的,它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升华,是难得的审美享受,是人生理想的情感实现。《匡庐读书图》清王翚与宗炳、王微一样,历代的山水画家继承了他们的山水画观念和人生理想,并具有代表意义地把中国人的这种“林泉高致”图式化地传承下来,赓续不绝。山水画,它的高深幽远的境界,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和平萧散的格调,成为反映古代中国人生活理想最为典型的文化范式。诚如郭熙所言:“君子之所以爱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可见,山水画为古人创造了一个“第二自然”,即使人们不能亲处山水之中,也能通过山水画的神游而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超越。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主流画种,它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产物,也从各个方面体现和表达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广袤博大的民族文化之中,它必将永远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往期推荐绘画的写意品格到底是什么
齐白石如何将篆刻的金石气渗透到绘画中?
宋画到底好在哪里
嘉利控股集团秉承中国传统文化赋能与签约艺术家原创驱动的力量,给目标用户群体带来基于场景化艺术氛围的新文化、新生活、新社交的全方位情感体,传统艺术与时尚潮流相融合并与时俱进,传输国潮文化的情怀。
一家为签约艺术家提供商业化运营的专业服务机构;
一家为艺术产业提供艺术品数据管理的技术服务运营商;
一个艺术消费、理性收藏、合理投资的艺术品交易与交流平台;
一个时尚潮流与国潮文化情感输出的综合性艺术消费生态。
嘉利控股集团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97号住邦四号楼23层
电话
—
邮箱
karrie_hgro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