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学长
21同济初试总分(第31名)
本科:安徽建筑大学
几凡全程班VIP学员
二狗学长的复习特点
张弛有度,高效复习,极限求稳。工作期间三个月(二战)短期复习成功上岸,希望给追求高效复习和时间紧张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技术方向的经验分享,并结合经验找到你们自己的复习方法。
第一部分:前言部分
缘起和个人背景
选择同济大学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本科期间曾经参加过许多同济大学的活动,诸如:同济夏令营、同济大学DADA数字化建筑工作营(“数字未来”工作营)、大师讲座等等。同济大学开放的教学理念和丰富齐全的教学配套,以及由包豪斯理念发展至今的多元开放的精神,深深吸引着我。同时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也是自己一直期待和向往的。
我毕业于年,那一年曾参加过同济大学的暑期夏令营,遗憾的是没有被入选。那年的夏令营申报记得好像在9月份前后,于是我在这第一年的最后三个月,以技术方向冲刺复习,最终在年的初试成绩为分,而那年的分数线为分,没能通过。
因为夏令营和研究生考试的双重失利,对我的计划造成很大影响,在平息稳定了心态之后,我决定在应届生招聘中,先去上海的国企大院工作,重新认知建筑学这个专业,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真正想发展的方向。虽然在工作中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愈发地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积淀,于是决定再次参与同济大学的研究生考试。
考研体会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把考研当成高考那样,在内心深处不自主地把考研当成了唯一的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态长期处在高压的状态之下,会影响到自己能效的充分发挥。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迷茫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希望未来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自己是否对专业还有一些余热?对人生是否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而不是短期的收益?当认定自己,继续读研深造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且是愿意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愿意用三年时光奠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基础。当真正地把读研深造作为自己的人生必经之路时,我们会发现,对备考这件事,就会拥有坚实的动力和稳定感。
第二部分:备考生活安排
复习地点的选择
从过来人的角度看,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选择备考的地点和生活安排。
1)对于首次尝试同济建筑学考研的新同学。我的个人建议是,可以尽可能地来到上海这边,与研友、学长学姐在同济周边复习。因为在同济这里,可以参与到线下的课程与前辈们直接交流,也有机会走进学校,去了解感兴趣的导师的课程及研究工作。很多第一时间的消息,在这里也能够及时地获得。
2)对于二战的老同学。我个人觉得因为对同济考试的内容和框架,以及每年时间段的安排已经具备了经验,所以我觉得在家复习还是在同济大学复习都可以(我最后两个半月就是在家里复习的)。不要因为复习地点的不同影响自己的心态,要相信自己,只要复习到位,在哪里都可以。
学习与生活的把控
有一句重要的话想分享给大家:不要把休息放松当成罪恶感的来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台机器不可能长期不休息的运作,心理学上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耐受极限。所以适当地放松娱乐是很必要的。
我在复习期间的休息时间里,陪我度过的是《脱口秀大会》和《王者荣耀》,在少量的休息时间里,那些欢笑和愉快之后,为你储备的是更多的动力尤其是精力的储备。
所以,一定要在复习期间,插入缓解紧张、休息放松的时间。不用很多,不用刻意地计划,但求适合自己的节奏即可。要暗示自己,休息不是偷懒,真正理解收获的知识比疲惫麻木看过的知识,更加深刻。
第三部分:备考时间规划
一战复习的时间,我仅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冲刺。最终结果是:*治60、英语65、大综合96、建筑技术93,总分分。
因为第一次考试,对于考研*治和考研英语是比较盲目的状态。尤其在*治上,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看肖秀荣的课程视频,并且手抄笔记,*治时间花的最多,最后也只是勉强过线(那时候因为没经验,还不认识一个叫做“徐涛”的人)。而那一年大多数过线的同学,*治英语都至少是65+或70+,而且专业课都在+,所以可见。第一年我虽然各科都过线了,但分数都不高,总结下来就是说:复习不讲究时间长短,而是看是否深入。
二战的复习,因为对过程有了解,总结了前一次的教训。有了对备考的明确总结:反复复习+重难点梳理+灵活调整。所以在二战的时候,同样是最后三个月冲刺,我也给自己大概安排了相对清晰的目标。(目标要有,但不要刻板定死)。最终二战结果是:*治68、英语68、大综合、建筑技术,总分:分。(年考试初试*策变化很大,尤其技术方向压分严重,后面会细说。)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对于技术方向的同学,每个科目根据重要程度和书本知识的量,时间分配是不同的。但计算下来,可以反映出我在前面介绍的复习特点:张弛有度,高效复习,极限求稳。前面说到休息放松时,陪伴我的《脱口秀大会》和《王者荣耀》,并不是凡尔赛文学,确实我们学习与休息的兼顾,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因为我工作的原因,只有三个月冲刺。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复习的时间,远远不止三个月。所以说,时间够用吗,当然肯定是够用的。所以我刚才前面强调,复习知识不在于绝对意义上的时间长短,而是在于深入学习理解,知识尽可能一次搞定不留尾巴,做到真正的高效复习。一定要有信心,每个知识点都落实,来年收到的好消息,一定属于你。
列计划的几个注意事项:
1)要有周期,实现多次复习;
比如按照每月为周期,每周为小周期,每天再去详细分配给每个科目。
2)不必过于详细,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比如可能遇到急事儿,可能身体没注意生病了,可能……要灵活性地调整。
3)没有完成不必产生心理负担,可以适当牺牲一点儿娱乐时间。
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采用高强度地极限三个月去复习,以上计划只是高强度参考与极限冲刺。没有完成计划也没有关系,另寻时间再补充下也可以的嘛。
第四部分:各科目复习经验
(分享顺序:大综合、建筑技术、*治、英语)
A.大综合
一战大综合的分数是96分,分数不高,但也不算太拖后腿。所以我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希望学弟学妹们要牢记:大综合虽然分数都不高,但是也容易拉开10分上下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在保证过线的目标之上,再提高5-15分给自己增加优势。所以请大家要重视大综合的复习,近来几年,只靠过线为目标可能是不太够的。
小快题
大综合分为分理论知识和50分小快题。“得小快题者,得大综合”这句话不是夸张来的。小快题的分数,是否抓住要点,分数上下差距可能有10分上下。在大家理论知识都复习差不多的情况下,想在理论知识部分补回这10分,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小快题的占比在大综合中是很重的,我个人觉得大家可以参照:理论70分+小快题35分,这个目标作为一个大概的标杆。
小快题拿到35+是否困难?答案是:并不困难。我们要清楚小快题的考试考察的是什么?这里我借用XHM学长曾经给我们介绍的同济大学设计课的方案准则:1)要有城市视野;2)形式与功能对应;3)在前两点基础上增加一些空间特点。
当我们每做一个小快题的要刻意地训练如上3点:
1)城市视野
周边环境人流来向,出入口大概在哪;是否有景观区域需要呼应;与周边建筑和环境有什么样的流线承接、轴线关系承接、视野承接、风貌肌理承接。
2)形式与功能对应
a.功能排布要干净清晰!辅助空间是否打包在一块;出入口的数量类型是否足够;客人流线与后勤办公、脏污、物资是否区分等等;
b.形式与功能对应上。庭院不用随便挖,两跨以上可以开个小庭院,门厅可以对着个小庭院,没有采光时可以开个小庭院。大空间如仓库办公、沙盘大厅之上可做平台,平台可与一层院落用楼梯联系人流。等等。这些调整形式的操作,都是以功能排布合理为基础的。训练久了之后,会自然的发现,不需要刻意地做造型,这些操作下来,已经可以做出很舒服体块比例关系。
3)增加空间特点
其实前两步已经对大关系做了确定。若希望空间特点再提升,小快题短时间创新是比较难的。重要的是要多积累造型案例。
能满足1和2的方案,至少已经35分上下,再满足3的要求,则一定是高分方案。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画小快题时,反复训练这些思维,最终形成熟练的思维过程,加快解题的速度。
理论部分
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内容:建筑技术、建筑历史、配套科目。
(1)建筑技术
对应科目为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特种构造、建筑节能。
大综合程度的复习深度,主要把几凡课程的PPT的内容吃透,再把书本大致过一两遍就可以应对考试了。但是近年来考察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深度也逐渐加深。所以我个人觉得把书本和几凡的资料吃透以后,还是要回归书本。知识点一定是在书上或者与书本上有关联逻辑的。
总结下来就是,大综合程度:几凡PPT+几凡资料书+教科书。
大综合技术板块的内容,有一部分的分数是很难拿到的,比如参数化建筑部分。这一部分在考纲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所以建议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