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秦月影:医务工作者。
听名曲的菜贩离我家不远的胡同口的拐角处有一个小菜市场,是我上下班回家的必经之路。说它是菜市场,委实太小了些,也就是十几个流动摊位而已。在这里卖菜的大部分是县城附近的农民,常常推着自家的三轮车打游击似的流动出摊。听邻居说,这些摊位是不收租金的,虽然不是主要街道,但也影响了交通,城管来制止过几次,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每到*昏,这里便汇集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倒也热闹。
我对这个小菜市场颇有微词。每逢下班,我开车回家时经过这里,短短十几米的路都要走上十多分钟,有时还更长。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各种喧闹嘈杂让人烦躁。我总觉得,这些小摊位的菜贩们太精明,宁愿到离家较远的大型超市去买菜。
菜贩们能判断出一个人是不是经常买菜;是不是会讨价还价;是不是认得杆子秤。我有这方面有不少经验教训,以往为图方便在路边摊位买蔬、菜水果没少被坑,缺斤少两啦、里面夹着烂菜叶什么啦。记得有一次,我看着刚上市的莴苣挺新鲜,就向菜贩询问价格。“十元三棵。”菜贩热情的答道。我感觉挺便宜,就买了三棵。回到家里,便被隔壁的阿婆嘲笑了一番,她刚刚买了一样的莴苣,十元五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路过这个小菜市场时,竟发现多了一个卖豆芽的摊位。让人惊讶的是,从这个摊位传出的不是摊主的叫卖声,而是音乐。没错,就是音乐。不是什么通俗的网络歌曲,竟都是各种中外名曲。有时是缠绵悱恻的《梁祝》;有时是欢快奔放的《小放牛》;有时是哀怨悲愤的《江河水》;有时是紧凑激越的《阳关三叠》......听着音乐,我感觉这段往日拥吵的路似乎短了许多。
“你在家煮粥,我去买菜。”某个周日下午,我交待了先生备晚餐,然后主动提出去买菜。循着音乐声,我很快来到豆芽摊前。这个摊位前有张凳子,凳子上放着音箱。
“老板,来五块钱的绿豆芽。”这是我学到的买菜技巧,不说要几斤,只说要多少钱的。
“好嘞!”卖豆芽的是个中年男人,中等个子,形体偏瘦,他的面色不像庄稼人黑黑的健康肤色,倒有几分苍*。
见我打量他,他咧开了嘴,眼睛里洋溢出善意的笑意:“看来您是不经常买菜吧?在家自己做饭,吃不了这么多,如果放冰箱里时间长了就不新鲜了,建议您买两块钱的,就足够了。”
他一边把称好的绿豆芽递给我,一边找给我三块钱。这个举动倒让我愣住了。以往遇见的菜贩都希望顾客多买些,哪有让顾客少买的?比如你说要二斤青菜,偏给你多出几两来,这个卖豆芽的倒是个例外了。我不由得对这个卖豆芽的更多出几分好感。心说,这个爱好音乐的小菜贩还挺实在的。
当我接过他找的零钱时,无意间看见了他的手腕,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他手腕处显然有个瘘管,职业的敏感让我判断出这是血液透析的痕迹。这个听着名曲的菜贩竟是个尿*症患者。作为医生的我当然明白尿*症患者的痛苦,他们需要规律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能根治的方法只有肾移植。但是那需要合适的肾源,还要一大笔经费......这个菜贩是否在等合适的肾源?是否在一角钱一角钱的积攒着手术经费呢?我不得而知,可他那么乐观豁达,看不出病患的颓废,一边努力挣钱,一边欣赏音乐之美,还有骨子里透出的那份善良。
“当当当!当当当!”豆芽摊前传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强有力的音符充满了震慑力。周围的嘈杂声似乎都淹没在这激昂宏大的旋律中。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种英雄不一定是伟人或成功人士;平凡如卖豆芽者,也当如是。
两面锦旗作为医务人员,会时常会收到痊愈患者送的锦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每每收到锦旗,看到患者康复出院,那种自豪和欣慰,也会油然而生。年年底,我们科室收到同一个患者制作的两面锦旗:护士站一面,医生办公室一面。看到这两面锦旗时,大家的心情少了一些欢愉,更多的是沉思和感动。
半年前,我所在科室医院转来的肺癌晚期患者,是一位退休干部,病情不乐观。患者性格开朗,信任我们;患者家属对我们有一些不信任,医院转回来的,有心理落差也很正常。记得第一天查房时,患者告诉我:“您好,有什么病情变化不要瞒着我,先让我安排好身后事。医院医院,就是想叶落归根。”患者的女儿则说:“医院的治疗和护理标准与你们对比的,还是他们护理得好。”我微笑着说:“好的,张叔。现在就是对症处理,医生还准备为您运用中医疗法治疗,请您积极配合我们。”患者爽快地说:“没问题,中药再苦我都能喝,良药苦口利于病。”
半年来,患者的病情时常复发,有时疼痛,有时咯血,科室护理人员和医生对患者的病情非常了解。每当患者不舒服时,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跑到病房嘘寒问暖,患者和家属渐渐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信赖和配合。有一天,患者告诉我:“请答应我,万一我不省人事了,请不要给我插管,也别扎针,让我体面地走。”面对老人恳切的目光,我点了一下头。这一天还是来了,患者陷入深度昏迷状态,患者的子女问:“还有让他延续生命的办法吗?”我回答:“还有插管、上呼吸机等办法,可是只能维持他的呼吸和心跳。具体怎么做,你们家属决定吧!”最终,老人的子女决定满足老人之前的愿望。
医院里见惯了生与死,这位患者去世后,我们着实难过了好久。当你和患者相处时间长了,就像好朋友一样。过了几天,患者的女儿为我们送来了两面锦旗,她感激地说:“这是老人的遗愿……”
摄影:袁方
关于投稿
《开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