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40亿年的自然造化、千百万年的地质变迁,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是最早的人类繁衍栖息地之一,70万年的人类史、年的文明史、多年的建城史绵延不断,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完整脉络,见证了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长远历史,形成了以“人之源”“城之源”为核心的、独一无二的北京源文化金名片。
周口店遗址
琉璃河遗址
上回说到,在周口店遗址中大量用火遗迹和石器的发现,让我们得知“北京人”已经具备控制火、保存火种的能力,并且还会制造一些简单的原始工具。此时的“北京人”已逐步具备“人”的基本特征。
那么,“北京人”当时究竟
是怎么生活的呢
今天,小编就来为您详细讲述
点燃人类文明曙光
——“北京人”生活图景
让我们走进周口店
更加了解“北京人”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首先,在进一步了解“北京人”的生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北京人”长得什么样。在周口店遗址共发现“北京人”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头骨残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颗,股骨7件,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1件,月骨1件,全部骨骼分属40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根据这些骨骼化石,古人类学家按解剖学原理并参照猿类解剖学知识,不仅复原了“北京人”头骨,而且还得出了“北京人”的体态特征。
“北京人”复原像
“北京人”在体质形态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肢骨比头骨进步,肢骨很像现代人,头骨则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如额骨低平,明显后倾;眉脊骨粗壮而且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下颌骨前部向后方倾斜。“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平均只有毫升,而现代人的脑容量则有毫升。根据推算,“北京人”男性身高平均约为1.56米,女性约为1.44米。“北京人”还保留着许多猿的特征,他们是从古猿类进化到现代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北京人”的生活图景
“北京人”生活时期的气候和环境
“北京人”遗址上的堆积物厚达40余米,经古地磁、铀系法、热发光和裂变径迹等方法测定,“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左右。可见,“北京人”在这里陆续生存了50万年之久。通过“北京人”同时代动植物研究表明,“北京人”生存的年代包括周口店在内的华北地区曾处于间冰期气候,和今天北京的气候相比略温暖一些。当年“北京人”生存环境中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广袤的草原。
洞穴是“北京人”的家
“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时期,居住在第一地点即北京猿人遗址的洞穴中,龙骨山附近其他岩洞也发现有古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人类的祖先古猿,原来是在树上活动的。后来,由于气候变化,树木稀疏和减少,才下到地面来生活。石灰岩洞穴是猿人最理想的居所,这里冬暖夏凉,适宜居住,还可避开风雨雷电的侵袭和猛兽的攻击。
“北京人”生活场景
“北京人”吃素也吃荤
“北京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集,一种是狩猎。因为当时并没有掌握完全的狩猎方式,所以狩猎获取的食物并不多,主要还是靠采集为主。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遗存,推测这是“北京人”采集的主要食物之一,并且这些朴树籽当中有一些泛着黑灰色,经过研究,发现是烧过的痕迹,说明当时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可以用火来烤制食物。
朴树籽
此外,北京猿人遗址中出土的肿骨鹿化石超过头,葛氏斑鹿化石超过头,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鹿肉可能是“北京人”的主要肉食。此外,洞内还发现有许多鸟类化石。总的来说,“北京人”时期,初级阶段,以植物果实及根茎为食物;中级阶段,于采集之外,又捕捉鱼类和贝类为食;等到学会用火及狩猎,动物性食物随之增多。食草类动物鹿、犀牛、羚羊、盘羊、三门马、象等以及鸟类是主要肉食来源,偶尔也能捕食一些大型猛兽。
被砍掉角的肿骨大角鹿头骨
“北京人”可能有语言?
有学者认为,“北京人”应该是有语言的。为什么说“北京人”已经有了语言呢?首先从“北京人”脑壳印模可以看出来,另外,北京猿人已从事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推动力。在它们的推动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
那么,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呢?由于劳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北京人”的语言,就是从彼此呼唤并借助手势发出的一个个音节开始的,尽管还不完善,但毕竟有了语言。同时,也不要把“北京人”的语言看得过于简单,因为此时的“北京人”距离最初制造工具的祖先,已相当遥远。
“北京人”离开后的行踪
“北京人”因气候环境的改变而进入到洞穴生活,随后又因地质变化、雨雪侵蚀导致洞顶坍塌、失去了居住条件而移居它处。那么,离开后的“北京人”还去了什么地方呢?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几十年的考古发掘研究证实,北京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地区旧石器文化与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有密切关系或共同点。同时“北京人”的活动范围,在旧石器时代,向西已远至内蒙古大青山一带。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有“北京人”文化传统。甘肃泾川和陕西长武发现的石制品技术风格,与“北京人”的小石器传统接近。辽宁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中期文化,是“北京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营口市金牛山与本溪庙后山旧石器早期文化,在石器制作上,与北京猿人石器加工技术十分相似。河南安阳的“小南海文化”是“遥承”北京猿人文化发展起来的。贵州桐梓县岩灰洞发现的人牙标本,其性状更接近“北京人”。
“北京人”居住在天然洞穴中,用他们制造的简单原始工具采集植物果实、猎取动物为生,他们把猎物搬运到群居地,然后利用保存下来的火种,烤熟来吃。“北京人”就是这样在远古的蛮荒中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并在此后的迁徙中,将文化撒向了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下一期,小编将为您详细讲述
北京地区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物
它们究竟是否和
“北京人”的石器文化
有所关联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资料来源:《首都文明史精粹·房山卷》、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人类学学报》、《北京人行踪探秘》孟庆祯
在添加朋友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