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TUhjnbcbe - 2020/11/13 6:53:00

中医文化是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传统哲学与生命健康技术的融合。中医学形成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强调“天人合一”、“物吾与也”,即世间万物与我们都是天地所生。《*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法四时而成”,提出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遵循自然规律。从古到今,衣、食、住、行是我们人类的基本需要。

中医文化所倡导的自然观、整体观等除了作为思想文化资源值得我们珍藏以外,还深深地影响和指引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01

衣食住行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1穿衣与中医文化

人生活的四大要领,“衣食住行”,“衣”字当头。穿衣不但要穿得精神,更要穿得健康。《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温热衣;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衣;病在肾……,禁犯碎热食,温灸衣。”从五脏病理禁忌事宜的角度道出了穿衣要具有防风、透气、吸湿、保温、防寒的功能。《老老恒言》曰:“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衣但安其所习,鲜衣华眼,与体不相习,举动便觉乖宜。所以……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指出穿衣与个人习惯相符,能起到养生的效果。

1.1.1依据四时穿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春季是阳气生发、万物以荣的季节,按中医理论,人的上半身属阳,春天阳气升发,所以,上半身的阳气应与春天的生发之气同步,上半身的衣物可以略微单薄些。夏季是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繁茂充实的季节,人的阳气布于体表,衣服要款式宽松,面料柔软,使得阳气可以在体表运行。秋季是万物成熟、形态平定收敛的季节,宜收敛神气,无外其志,服饰的款式也可适当收敛一些,贴身但对身体无压迫。且因为“春捂秋冻”,秋天也是身体锻炼耐寒能力的时节,所以秋天的衣服不要过于保暖,以免进入冬天的时候,因不耐寒冷而生病。《摄生要义·四时篇》云:“冬月天地闭,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冬季是阳气内伏、万物闭藏的季节,此时应当“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因此服饰要温暖厚实,包裹阳气,但不宜过热,更不宜使身体出汗,汗出则伤阳又损阴,既违背了冬季无扰乎阳的养生之道,也犯了秋冬养阴的忠告。

1.1.2依据地域穿衣《素问·异法方异论》认为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气候特点造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因此在相应环境下常见病、多发病各有其适宜的治法,即因地制宜。依据地域穿衣即因地制宜的体现。

《丹溪心法》中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潮湿而又闷热的气候容易生菌,潮湿的环境还易引发人体其他病症,如风湿痹证,有些人还会出现身倦、乏力等症状,中医称此为湿邪。所以,这一区域穿衣应选择通风透气且吸湿力强的衣服,同时,服饰要轻薄、宽身,要经常洗晒,勤换。东北为寒湿地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寒。”《素问·调经论》言:“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东北寒湿之地容易引起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因此,他们的着衣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多为厚实保暖的衣服,比如羊皮、狐皮、貂皮来做衣服。从中医角度讲,当地的马褂、坎肩等充分体现了中医文化,即保护肩井、肺俞等穴位,防寒邪伤肺。西北为燥寒地域,《丹溪心法》曰“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故外感甚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为阴,而人右耳不如左明也。”宋代《圣济总录》曰:“天不满西北,……西北阴也,土地高厚。”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少雨,沙漠遍布,植物稀疏。干燥是西北主要自然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中医文化认为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都称为燥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刘完素说:“诸涩枯涸,干劲皱皴,皆属于燥。”因此,西北地域穿衣紧领长袍大袖,既能通风,又能保湿,有效防止体内津液在干燥的天气下蒸发流失,对保持皮肤的滋润有着良好的效果,而白色在夏季起着防紫外线作用。《内经》强调的“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的养生原则,顺因地域穿衣充分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思想。1.1.3依据体质穿衣体质是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受性别、年龄、习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由此可见,人在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其形质气血各有特点,其病理反映自然也各有不同,相应的穿衣也各有特点。老年人体质虚弱,不堪大寒酷热,应当随时审度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特别是腹部、腰部、肩颈部的服饰应注意保暖的设计。老人下元虚弱,所以,更要注意保暖。年幼的儿童,因为肾气盛,又因其纯阳体质,所以相较大人而言更容易出汗,穿衣就不要过分厚实,以免孩子出汗伤津。但是孩子脏腑娇嫩,行气未充,也不可过于单薄。中医认为,应遵循“三暖三凉原则”,即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1.2饮食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寿亲养老新书》曰“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实,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机体营养充盛,则精气神自健旺。1.2.1有节制的饮食《千金要方·养性序》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说明不要过饥或过饱,饮食应有节制。过饱,食物积滞,脾胃运化不及则损伤胃气,且极易蕴而化热,影响脾胃气机,出现胃气上逆以及胃痛、痞满等。过饱对身体不好,过饥也不可取,现在社会很多女性为了减肥盲目的节食。《灵枢·五味》强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饮食过饥,脾胃生化乏源,水谷之精难以充养全身,长此以往,正气亏虚,疾病乃生。1.2.2依据寒热饮食食物的温度有寒热,性质也有寒热之分,膳食应注意冷热均衡,且不同体质的人宜选择不同的寒热之品。阳虚的人一般适宜温热之品,因为温能助阳而御寒;阴虚者适宜寒凉之品,寒能清热除烦;各种体质皆可食用平性之品,性味平和,多作用和缓。《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所以万物皆有度,若饮食过寒或过热,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依据寒热饮食,方可促进身体的健康。1.2.3依据五味饮食食物有辛、甘、苦、酸、咸五味之分。《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中医文化提出了反对偏嗜五味“谨和五味”的养生原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殃)。”饮食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精气神的生成。只有五味调和,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保持阴阳和平而长有天命。如果偏嗜五味,就会导致阴阳失衡,从而破坏人体阴阳,使相应脏腑功能失调,五脏受损而发病。

1.3居住与中医文化

中医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正因为天人相应,所以人们居住环境的不同,也与人们疾病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关系。1.3.1不同居住环境对中医治疗原则的影响《大戴礼记·易本命》中提到“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指出由于土质的不同,人体存在着差异,强调地域与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病,治法当然也就不同,所以这一施治原则就是中医学“因地制宜”理论的源头[8]。“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盐者胜血,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治宜砭石;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治宜灸焫……”《内经》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居民各有其生理特点,所以在疾病和病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疗必须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3.2居住环境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居住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环境可促进人类的健康,反之,则损害人类健康。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说:“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亦居者安。”提出居住环境与养生的关系。《素问·五常*大论》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指出地势高的地方阴气所治,气候寒凉,空气清新,人多长寿;地势低下的地方阳气多泄,气候炎热,空气污浊,人多短寿。一州之气有大小之易,相差小则人长寿短寿的差别也小,相差大其差别就大,所以要根据天道和地理与人夭寿的关系来治病。可见,居住地方的地势、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

1.4行为与中医文化

1.4.1运动行为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理论基础包括气血、经络、脏腑、阴阳等,所以我国很多传统运动的特点都立足于练气、养精、调神,注重意识与形体运动的配合。例如我国传统运动太极、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周易》“变易”而生的阴阳思想和“唯象思维”对中国传统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太极拳就是运用了阴阳学说思想的运动,所以在练习的时候要分清阴阳虚实,调整阴阳平衡,只有阴阳平衡,才能达到身体内外兼修,健全身体,提高生命质量。《周易》“唯象思维”对传统运动的渗透,如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舒展人的筋骨,畅通人的筋脉,达到使人手足灵活,血脉畅通,起到防病祛病的目的。1.4.2日常行为与中医文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指出了人要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根据正确的养生方法来锻炼调养,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才能形神健全,延年益寿。有规律的作息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神气是对生命活动的总概括,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只有规律且合理的作息,才能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反之,则精神萎靡,体弱多病。但起居也分年龄,《老老恒言》曰“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脏腑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生气时觉之。先以卧功,次第行数遍,反侧至再,……乍起慎勿即出户外……”老年人经常睡眠不太好,天没亮就醒了,这个时候地气生发,凡是有脏腑不适或者骨节酸痛的老年人,此时一定会有加重的感觉,所以即使醒来也不要立刻起床,应当先躺一会儿,再慢慢起来。

02

结语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中医文化中“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因制宜”等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