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想必大家都想疫情尽早结束,那么何时才能控制住疫情呢?
自年底爆发以来,COVID-19大流行已导致全球近5亿人感染,并导致了超过万人死亡。
从全球范围来看,Omicron导致了年1月左右新冠新增病例大幅上升。
了解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已知的冠状病毒已经超过50种,和人类相关的已经有6种,如果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有7种。这7种里最常见的4种会引起普通感冒。可能每年普通感冒人群里有10%-20%是由普通的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症状比较严重的是年的SARS,以及年出现在中东地区中东呼吸综合征。年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比较相近,但又是一种全新的病毒。
其传染性比较强,引起的症状中仍然是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极少数人可能会成为重型病例和危重型病例,会危及生命。
由于传染性强,全球已经出现十万患者,下一步仍然是要继续做好严密防控措施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防护。
疫情三年,我们的科学家做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1、城市封锁,这是1千年前人类就掌握的对待瘟疫的方法。静态管理,社会面清零,硬隔离,合围,等等,这几年新名词出了不少。
2、核酸检测,这应该是疫情期间用得最多的。不知道检测时间有没有缩短,准确率有否提高。
3、疫苗研究,研发了疫苗,但是现在病毒变异太快,疫苗是否有针对性不清楚,只知道打了疫苗还是会感染,但是对重症者有效。
4、传输方式方面,已宣布病毒通过物体传输感染的概率很低。但是要落实到各地实际管控还需要时间。
5、环境消杀,各地还在用传统方式(消毒水等)等消杀。有效消杀方法是否有研究不清楚。
6、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严格的说这是IT技术在疫情管理中的应用,不属于医学科学家的研究范畴。
新冠疫情何时才能结束呢?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团队,做出预测
兰州大学的疫情预测系统预言:上海的疫情将于5月3日结束,而新冠疫情也将于明年11月结束。
这个预测系统是包括:我国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大气科学学院黄伟钟院长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专家成员组成的团队,完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肺炎疫情预测系统。
这个预测既然可以发表到cell,首先院士赌上了自己的专业性,也把兰大近两年比较出名的新冠预测模型给赌上了,并非空穴来风,可信度还是很高的。目前最大的作用是让大家看到了奥密克戎的强度,给大众心里交个底。
研究团队还指出,中国大陆确诊病例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因此,在研发出更有效的疫苗之前,我们仍应遵守防疫要求,佩戴医用口罩,限制大型聚集活动,以减缓新冠疫情传播速度。
目前为止,预防新冠病毒依然很重要
——勤洗手
在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抚摸动物后,要记得洗手。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使用肥皂(皂液)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15秒。
为了方便记忆,操搓步骤简单归纳为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正确佩戴口罩
外出时需要做好自我防护,正确佩戴医用口罩或者N95防护口罩,不可随意用双手触碰自己的眼睛、鼻子或者嘴巴,以免增加感染几率,回家后需要用酒精对全身进行喷洒消毒处理,并且对双手进行清洁。
——不去或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
一些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没有症状或者轻症状,可能在人流中,成为行走的传染源,所以尽量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如果不得不去,请戴口罩,也尽快远离这样的场所。
如果有发热、咳嗽或感冒症状,更要远离这些地方,避免可能是感染者传染给别人。
——积极增强体质
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合理调整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包括新鲜的水果蔬菜、鱼肉、鸡蛋、奶制品等,可以更好的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还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也能有效增强体质,帮助抵御各种病毒入侵。
——保护易感人群
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仍在研发过程中,尚未投入使用。
在防治疫情的关键时刻,依然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病毒,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