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春节人口流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基于
TUhjnbcbe - 2025/4/28 19:55:00

一、引言

人口流动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的主要渠道。本次疫情爆发恰逢春节,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对疫情控制带来巨大挑战。掌握春节前后武汉市及湖北省人口流动态势,对于判断疫情分布区域、阻断传播渠道、抓住防控重点,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利用百度公司和年的人口流动大数据,分析春节前后我国的人口流向和规模,在此基础上识别疫情传播渠道和防控重点,以为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持。

当前疫情仍在快速演变之中,节后复工产生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可能成为疫情进一步扩散的燃点。利用大数据支撑疫情分析,既要实时监测当前每日人口流动态势,也要根据往年经验预测未来趋势。分析年春节人口流动情况,对于当前控制疫情具有重要价值。在相同农历日期,年为分析年人口流动提供了有效参照,其可比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历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存在明显规律,主要是工作地和家乡之间的有序迁徙,迁徙数量、方向、时间高度稳定,变化不大。二是数据表明,腊月二十九(公历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是今年人口流动的转折点,1在此之前,年和年相同农历日期的人口流动态势高度相似;此后,因疫情公开化,人口迁徙暂时性大幅减少。三是对春节后,虽然疫情爆发打破了原有流动规律,但主要是迁徙时间的分散或延迟,而迁徙方向和潜在规模可能相对稳定,大部分节前返乡人口节后最终仍会回城,成为疫情输入型扩散的重要渠道。对年,我们计算了春节前后全国个地级以上城市两两之间每日人口流动的完整数据;对年,目前有截至正月十六主要大城市的每日人口流动数量。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潜力被快速发掘,一些文献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人口分布和流动的研究,但用于分析本次新冠疫情的学术研究还比较少。陈少杰等()用腾讯大数据分析了同城化地区小范围内的人口流动特征,罗名海等()聚焦分析了武汉的人口分布格局,谭克俭()利用移动通信大数据分析了人口流动规律。赖建波等()、潘竟虎等()分析了春运、国庆长假等特殊时期我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特征。张伟丽等()将大数据研究拓展到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沈慎()提出应加强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但没有进行具体研究。总体来看,目前的大数据相关研究文献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深度、研究范围都还有待拓展。

下文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二部分介绍全国背景,分析正常状态下我国春节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第三部分聚焦武汉,分析年春节前武汉人口流出的去向和规模,这是本次疫情传播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全国视角下,分析春节后重点疫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渠道和时间特征,及其对疫情“二次传播”范围扩大的影响。第五部分着眼于节后复工,分析节后返城人流特征。第六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二、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背景

春节是每年我国人口大规模集中流动期。近年来,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的数量、方向总体比较稳定。在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前,年春节人口流动将与往年高度相似。从年经验看,正常状态下,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总规模约3亿人。春节前15天(腊月十六至三十)共约有2.6亿流动人口,节后20天(正月初一至正月二十)流动人口达到3.8亿人。为便于和节前15天的时间口径对比,节后16天(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流动人口为3.2亿,日均流动人口数量略多于春节前,如图1。正月二十之后,每日人口流动数量趋于平稳,基本进入常规状态。由于节前和节后的流动人口大部分是重叠的,例如,一个人节前返乡、节后返城,那么他会在大数据中出现两次;因此,节前和节后流动人口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春节期间的流动人口数量,在2.9亿-3.2亿人范围内。

春节期间的流动人口除了返乡人群外,还有旅游人口,这可能会干扰流动人口数量。由于春节旅游主要目的地是海南,图1中的方格曲线剔除了春节前流入海南、春节后离开海南的人口。总体来看,两条曲线基本重合,旅游人口对流动人口测算的影响不大。剔除海南旅游人口后,节前15天流动人口总量约减少万人,节后20天减少约万人,平均只占3亿流动人口总量的1%左右,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春节期间3亿流动人口主要包括三类人群: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即户籍地和常住地分离的人群,这基本对应了政策上关心的流动人口。二是籍贯地和常住地分离的人群,如已经在大城市落户、定居或工作的人回故乡过春节,这类人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流动人口。三是学生人群。学生人群的数量较小,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为余万人1。即使这万学生都算作春节期间的流动人口,也只占3亿流动人口的不到10%,前两类人群占比超过90%,但是目前我们在数据上难以区分前两类人群,粗略来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应该小于3亿人。

第二,在正常年份,春节期间交通运输峰值出现在初六和正月十六。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峰值主要出现在两天,如图1所示。第一,单日人口流动峰值出现在正月初六,接近0万人。初六是法定假日的最后一天,工作人群回流数量最大。第二,正月十六单日人口流动量为2万人,是第二个高峰。波谷在除夕,约万人。正月二十之后,人口流动量进入平稳的正常范围,在1万-1万人/日之间。春节前日均流动人口少于春节后,主要原因是春节前返乡人流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波动不大,进入腊月就有人陆续返乡。腊月二十五是春节前流动高峰,人口流动量为万人,低于节后高峰日。节后人流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出现在公共假期最后一天(初六)和元宵节之后一天。

第三,春节期间人口潮汐流动现象突出。春节前人口主要从一线城市流向三线城市,春节后主要从三线城市流回一线城市,见图2。其中,一线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二线城市包括除了北上广深之外的全部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三线城市包括全部地级城市。春节前人口流动的最大渠道是从一线城市流出到三线城市,单日峰值接近万人,一线城市的流入和流出量相差4-6倍。一线流出到三线城市的人口数量,远高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动规模,也远高于二三线城市流入一线城市人口规模(50万-80万人)。春节后人口流动的最大渠道是三线城市流入到一线城市,单日峰值接近万人,一线城市的流出和流入量相差4-7倍。三线城市流入到一线城市的人口规模,远高于二线城市流入一线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远高于一线城市流出到二三线城市的人口规模(50万-80万人),人口潮汐流动导致交通运输的波动过大,这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运力分配带来很大压力。总体来看,春节前后四十天范围内,进出一线城市的单日人口流动量最高与最低相差3倍以上,春节单日最高峰是全年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

第四,跨省和省内流动人口四六开。按是否跨省将全部流动人口分为两类,那么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数量大概四六开。春节前后40天(腊月十六至正月二十)的6.49亿人次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为3.61亿人,跨省流动人口为2.88亿人。跨省流动人口占比44%,略高于四成;省内流动人口占比56%,略低于六成。区分省内和跨省人口的主要意义在于,春节期间探亲人口流动比较多,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省内,属于近距离流动,这与我们关心的流动人口群体不同。省内和跨省人口流动的时间分布有一些不同特点。省内流动有三波高峰。第一次出现在春节前,从腊月二十五开始,省内人口流动数量占比明显增加,而同期跨省流动人口已经开始下降。这表明,临近春节时省内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会增加,而跨省人口流动高峰在腊月二十五之前已经结束。除夕当天跨省流动人口数量极少,达到最低谷。第二次是从正月初二到初六,初二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比重达到峰值65%,这可能主要是探亲人流为主,这一趋势持续到正月初六,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60%,同期跨省人口流动相对较少。第三次出现在正月十五前后四天,省内流动人口占比接近60%。其他时间省内流动人口占比略高于50%。

第五,跨省流动以跨区域、长距离流动为主。我们进一步只保留2.88亿跨省流动人口(删除3.61亿省内流动人口),分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间的跨省人口流动特征。总体来看,跨省流动人口大部分是跨区域、长距离流动,而非在相邻省之间流动。特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流向东部地区的数量很大。这表明,虽然地理距离会影响人口流动去向,但这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

四大区域间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春节前东部地区流出人口去向最多的是中部地区,平均数量远高于东部地区内部的流动人口数量;但春节后东部地区内部跨省人口流动数量最大。其次,中部地区春节后人口流出大幅上升,主要流向东部地区;春节前人口流出很少。再次,西部地区春节后人口大量流向东部地区,其次是在西部地区内部跨省流动;春节前人口流动也比较少。最后,东北地区春节后人口主要流向东部地区,其次是在东北内部跨省流动;春节前流出较少。

三、武汉“封城”有效控制了人口外流,但已流出的万人成为疫情传播主要渠道

武汉“封城”有效控制了人口外流。进入腊月后,我国每日流动人口约万-万人。封城前,1月1日至23日(即腊月初七至二十九)恰逢人口返乡高峰期,武汉平均每日流出25万人,是全国第十大人口流出城市。封城后,1月24日和25日武汉流出人口分别降至14万和8万,26日后接近于零,这对减少疫情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武汉封城已是春节前一天,绝大部分返乡人口已经流出。按每日25万流出人口测算,1月份武汉累计流出人口约万,成为疫情扩散的主要来源。从大数据看,这万人去向有以下特征。

第一,七成为湖北省内流动,三成为跨省流动。武汉流向湖北省内其他地市的人口共计万,占流出总数的七成。其中,孝感和黄冈是接收武汉回流人口最多的城市,分别约90万和80万,也是疫情重灾区。荆州、咸宁、鄂州、黄石、襄阳、荆门接收的武汉回流人口在20万至40万,随州、仙桃、宜昌、天门在10万以上。

第二,三成跨省流动中,去向以周边省市为主。武汉跨省流动人口共计万,占流出总数的三成。其中,接收武汉回流人口最多的是河南(33万),其次是湖南(21万);超过10万人的还有安徽(14万)、广东(13万)、江西(13万)、江苏(10万);超过6万人的还有重庆(7万)、浙江(7万)、四川(7万)、山东(6万)、北京(6万)。上述省市排序与当前疫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

第三,流向大都市圈的人数多,对疫情扩散影响大。大城市人口密集,是人流枢纽,流向大城市的武汉人口会通过交叉传染使疫情扩散到全国各地,综合影响更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都接收了较多武汉人口,其中,北京(6.3万)是最多的,其次是上海(5.3万)、广州(3.8万)和深圳(3.6万);其他包括南京(2.1万)、杭州(2万)、苏州(1.4万)、温州(1.3万)、天津(1万)、东莞(0.9万)、佛山(0.7万)。总体看,主要都市圈中,流向长三角的武汉人口总计超过12万,流向珠三角的超过9万。此外,流向成渝都市圈的武汉人超过10万,其中重庆7.3万、成都2.8万。

四、须警惕节后人口大规模回流加剧疫情“二次传播”

武汉流向各地的人口,在春节期间与本地其他人密切接触,这种“一次传播”是疫情的主要原因。春节期间,受益于人口流动少、假期延长等因素,疫情扩散暂时局限在各地较小范围内。特别是2月3日以来,除湖北以外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持续下降,显示出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积极信号。但是,随着2月10日全国陆续开始复工,春节后人口开始大规模回流,疫情传播范围将会扩大,这种“二次传播”可能加大疫情控制难度,需要高度警惕。

一要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节人口流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