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地铁安检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无疑也在高峰时段造成了人流拥堵,为了缓解这个问题,近日上海地铁7号线开展“安检快捷通道”试点工作,乘客可通过规定的APP扫描申请,在填写自己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三项内容以后提交审核。如果审核通过系统将发送邀请函,获得邀请函的乘客,可以无需安检,经快捷通道直接进站。
这背后的逻辑可能是审核的时候利用乘客提交的身份证号码比对公民信息系统、征信系统等系统中的数据,对于无犯罪记录、征信良好的乘客发送邀请函,使其获得“免检”待遇。
消息公布以后,立刻引发热议。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反对者的的论点主要为以下几种:
此举为区别对待,是“双标”的做法,涉嫌歧视。其实这个观点我觉得不值一驳,“双标”时时处处存在,不给老赖坐飞机也是在区别对待,难道不应该吗?自己不爱惜羽毛,怨不得别人。快捷通道有漏洞,容易被别有居心者钻空子。首先如何确保申请人不利用其他人的信息进行注册,在没有人脸识别和证件比对的情况下仅凭姓名、证件号码和联系方式三项数据无法确保申请人与证件所有人一致;其次,如何确保乘车人使用的是自己的信息,乘车人也可以冒用他人的信息进站;第三,即使人证合一,如何保证获得“免检”资格的乘客不被他人收买或者胁迫,进而协助他人携带违禁品进站乘车。快捷通道设置的逻辑本身就存在问题。它只看到了一个人的过去,看不到一个人的未来。过去没有犯罪且信用记录良好的人,不意味着他未来也不会违法犯罪。而一旦其利用此机会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就可能造成惨痛的后果。
而支持者,支持者的观点很一致。支持者觉得目前各个城市尤其是上海的地铁安检仅仅只是一个摆设,最大的作用是增加就业,于保障安全没有实质的意义,所以别说允许部分乘客“免检”,即使全部取消安检也不会影响安全。此番言论的论据主要有如下几点:
很多城市的地铁安检工作本身就不严格,比如对于随身携带的单肩包手提包等较为小件的包包,一般都不要求检查。另外对于过安检机器的大包,工作人员的态度也非常马虎。如果你手里拿了一瓶水说不定会让你喝一口,但如果你包里装了很多瓶水则不会被要求每瓶都喝一口。另外,喝归喝,但并没有人要求你咽下去。地铁站并不是封闭空间,即使从严进行安检,通过安检通道的人无法携带违禁品进站,但其完全可以做到在通过安检以后由通道外面的人将违禁品传递给他,并且轻而易举。除非所有环节全部进行严密的把控,不然意图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总会有其他的渠道,比如说上下班高峰期在安检口就会人山人海,没必要非要经过安检上车。另外地铁行不通,公交、广场、电影院等无需安检的地方人流亦非常密集。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地铁都没有安检的环节。即使发生过毒气袭击的日本地铁,事故发生后依然没有安检。因为极小概率的蓄谋犯罪,即使进行严格安检,犯罪分子依然有渠道实施犯罪。
我们可以看到,反对者对地铁安检寄予厚望,认为严格的全员安检可以保障公共安全,地铁安检应该存续且应全员安检。而支持者则认为地铁安检没有意义,浪费人力物力应予取消。
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所言都有各自的道理,都站在各自的立场看到了事情的一面。我认为如支持者所言,目前我国实施的地铁安检工作确实难以防范蓄谋犯罪,尤其是有组织有策划的预谋犯罪,当我们不能因为难以防范就放手不管。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薄弱的环节,就任由所有的环节都变得不堪一击。就如目前住宿酒店是要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登记证件的,而那些犯罪分子即使不住酒店依然会有其他地方可住,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有其他地方可住就不进行识别从而容许他们也住酒店。
另外,生活中不仅大奸要防,小恶也要防,犯罪要防,违法也要防,不然很容易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地铁设置安检也是为了亮明了我们的态度,表明了我们的立场。增加违法犯罪的成本和代价,尽管我们也付出了成本。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尚须进一步提升的国家,如果完全取消地铁安检,仅仅是内部矛盾也足够引起各种纠纷,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我认为地铁安检不宜取消,起码现阶段不宜取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