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化地标首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文化地
TUhjnbcbe - 2024/11/3 23:29:00
                            

1

学科历史沿革

上海交通医院麻醉科是上海市最早独立于外科系统的麻醉学专业科室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建科,除临床麻醉外,相继建设成立重症医学科和疼痛科及麻醉与镇痛研究室,组织架构完善。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麻醉科队伍逐步壮大,拥有合理的人员梯队、规范化的管理、雄厚的技术力量以及先进的麻醉设施,在管理、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齐头并进。

医院共同成长,历经百余年发展。年以前,全院仅有手术床2台,手术室工作人员3名。当时的麻醉以开放乙醚吸入麻醉、腰麻、局麻为主,开放吸入麻醉由手术室护士实施,腰麻由外科医师自己操作。

年我院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麻醉学的发展也由此愈加受到重视。随着手外伤和断肢(指)病人增多,为适应手术需要开展了高位硬膜外阻滞、臂丛阻滞、低温麻醉、笑气麻醉、控制性降压等麻醉技术。麻醉组工作人员由3名增加到7名。

年麻醉科工作除临床麻醉外,逐步扩大到急救、心肺复苏、ARDS的急救与治疗,在徐惠芳主任的领导下成功救治了我院第一例ARDS患者。在此基础上,我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器官衰竭进行临床研究,并在国内进行首例报道。

年麻醉科正式建科,在徐惠芳主任带领下,科室致力于疼痛生理和麻醉药理学的研究,与时俱进的发展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注重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调节及麻醉合并症的防治,提高麻醉安全性。年,徐惠芳主任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成为六院历史上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惠芳主任看望痊愈出院的全身多发骨折患儿

在围术期镇痛和疼痛治疗方面,六院麻醉科一直走在同行业前列。年开设了镇痛门诊,为上海市最早开医院之一,在本市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学科每年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疼痛的临床与基础》学习班,培养了大批疼痛学专科人才,为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疼痛医学现已独立成科。年起开展术后镇痛技术,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安全高效的多模式镇痛。年建立麻醉科ICU病房,至此麻醉学科已能按照卫生部(12)号文件要求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二级临床学科。年起开展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无痛舒适的医疗体验,也为施术者提供了良好的操作条件,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已涉及超声射频治疗、心内介入治疗以及无痛分娩和生殖医学等领域。

由我院麻醉科举办的年上海国际疼痛论坛

随着围术期镇痛和无痛业务的不断完善和拓展,医院的设想也应运而生,和当今提倡的舒适医疗也不谋而合,麻醉科必然要在其中承担重要的使命。

2

临床麻醉特色

临床麻醉现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12人,科室重视学科人才梯队培养和建设,研究生学历占90%以上,先后选派8名优秀青年人才赴美国著名学府研修(博士后或联合培养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也是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科室现共有手术室48间,配备现代化麻醉设备,年手术麻醉量65,余例。手术室以外的麻醉25,余例,以重症创伤患者的麻醉、危重孕产麻醉和困难气道的处理为临床麻醉的主要特色。根据临床麻醉的特点,科室建立了骨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十个麻醉学组,分别由1-2位副主任以上医师领衔组长,大力推动了临床麻醉亚专业的建设。

本世纪初,科室在国内较早开展超声可视化麻醉技术,依托优良的手术平台,致力于发展和创新,范围涵盖区域麻醉、围术期检测与评估、疼痛治疗、快速康复外科等诸多领域,在国内达到领先地位,现为国家“骨科麻醉培训中心”和“区域麻醉培训中心”。每年多次举办《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学习班,在全国范围普及可视化麻醉技术,培训专业人才。

麻醉科主任江伟擅长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可视化麻醉技术、重症监护治疗与复苏、围术期急性痛的治疗,对麻醉药理学研究具有较深造诣。上世纪90年代,江伟主任协助徐慧芳教授成为院史上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带领麻醉科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先重点学科。

年起,科室相继开展喉罩麻醉、可视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术中自体血回输等技术,推动麻醉科现代化发展迈出质变的一步,为临床麻醉开展大量疑难复杂麻醉提供了坚实基础。年起开展超声引导下可视化麻醉技术,范围涵盖区域麻醉、围术期监测与评估、疼痛治疗、快速康复外科等诸多领域,标志着我科在国内较早的全面进入可视化麻醉时代,医院手术科室的发展进步,麻醉科在可视化麻醉技术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的地位。

麻醉科周申元、姚军等多名医生

在全国超声技能大赛中获奖

江伟主任指导超声可视化麻醉技术

超声可视化区域麻醉是麻醉学的核心技术之一,直接引发了麻醉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传统的气管内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的应用范围被极大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区域麻醉联合深度镇静(靶控输注技术)或浅全麻(喉罩麻醉)。麻醉方式的改变为临床麻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一方面加快了手术的周转速度,手术开始前在麻醉准备室实施区域麻醉,减少了接台和苏醒的时间;另一方面,区域麻醉是镇痛的基石,超声可视化技术为实施更多类型的区域麻醉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实现了手术患者既能获得优质的围术期镇痛,更能达到术后快速高质量的苏醒。快速康复外科(ERAS)现已受到普遍的重视,麻醉科总结十余年来“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经验,将其作为ERAS的重要一环,由此,我院特色的“老年髋绿色通道”便应运而生。可以说,麻醉科走在了ERAS的前沿。

3

科学研究特色

六院麻醉科现有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8名(包括在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余篇。科室拥有独立研究室,设备齐全。每周开设Labmeeting例会,以英语交流科研成果、分享学习心得、探讨科研难点。学科先后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等欧美一流医学院建立长期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

科室先后派出8名博士分别以博士后、访问学者或联合培养博士身份前往上述机构从事为期1-2年的科研工作。学科还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平台,为研究生的培养营造了科学严谨、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近年来,科室先后共有6名研究生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和“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光荣称号。学科共有1项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得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杰出基础研究奖。

4

临床教学特色

上海交通医院医院,手术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完全满足住院医师的所有麻醉亚专科和麻醉科相关科室的培训。教学内容丰富,每周有科室大查房、临床病例讨论学习、基础与临床科研学习和新技术新进展讲座,针对不同年级住院医师特别设置了相应的临床麻醉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教学方式多样化,老师授课、角色扮演、读书报告、模拟培训和网络学习平台相互结合,住院医师能全方位掌握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知识。规范全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各种模拟培训模型,虚拟培训系统和高端智能模拟人)为每位住院医师提供丰富的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如心肺复苏,困难气道,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等等均为我科住院医师常规训练项目。多年来,我科一直对住院医师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定期进行双向评估,促进交流与学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和紧张的学习工作相结合,使得六院麻醉住院医师这个集体更加充满活力。

临床教学负责人:刘金变副主任医师

5

临床管理特色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麻醉风险也愈发进入“深水区”,医院管理理念,大力推进网络数字化智能麻醉管理平台建设,与时俱进开展新技术,制定各项规范流程。科室探索并完善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麻联合区域麻醉方式、多模式围术期镇痛、多技术处理困难气道、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编制简明麻醉意外处理流程,应用精细化麻醉管理措施将麻醉安全和围术期镇痛推上更高水平。

麻醉科党总支书记、行政副主任:

张晓丽主任医师

时至今日,麻醉早已不再是手术室内“打一针”而已。无论是医学的进步还是患者的需求,都给麻醉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麻醉工作的范畴已广泛涉及手术室外的多学科合作,实施无痛治疗也必须纵贯整个围手术期。

六院麻醉人正为“无痛”的使命奋勇前行——所有的执着与奉献,都在昭示我们不负医者的初心;所有的荣耀与甘苦,在鞭策我们继续前进的脚步。“医院,践行舒适医疗”是全体麻醉科同仁义不容辞的职责与追求!

来源:麻醉科

原标题:《首医院文化地标出炉啦~第10站:无痛先锋麻醉室》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地标首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文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