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阐释是图像学研究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更加注重解释作品更为深入的内在意义或内容,探究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与文化象征。
乡村聚落景观图像学阐释以前两阶段的图像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典型特征凝练总结两宋时期山水画中的乡村聚落景观的景观特征与内在含义,并通过动因溯源的方式探求典型特征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文化语境。
乡村聚落景观图像学阐释
一典型特征凝练
通过对营造要素、营造手法与空间图式进行分析,厘清了乡村聚落景观选取图像中,单一要素的呈现方式及多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以此为基础,围绕乡村聚落景观营造的具体呈现,总结出典型特征。
1村址:以山导风,以水凝气
在传统村落的聚落选址中,多遵循风水思想进行营建,而风水思想尤其重视山水形成的空间环境与象征意义。
山水画中山形地势是水体、草木与烟云的载体,是乡居环境诗画自然的背景。
点点村落仿佛依偎在以高起的山石缓坡和上层乔木形成的环抱之中,而缓坡一直延伸至岸边形成码头,并伸入水中成为亲水驳岸,塑造了汀渚相连、岛堤相望的滨水聚落景观格局。
近处的山石缓坡不仅是乡村聚落所处小环境藏与露的依托,更成为主景山体的余脉所在与整个画面气韵的延续。
如《夏山图》、《摹王右丞江干雪霁图卷》等图中:以平远手法描绘的居于山脚处的屋舍民居,还与半山腰的烟云、烟云之上的楼观宫室以及冲天而立的巨大山体所引发的高远意象,形成了横向与纵向交织的多层次的精神空间序列,饱含古代山体崇拜与神仙思想的痕迹,成为乡村聚落景观文化空间与地域文脉的重要体现。
2风貌:朴实无华,简淡疏朗
宋代乡村聚落景观营造要素均以简约为首要体现,这其中尤以居住建筑为典型代聚落建筑在规模上多为单组建筑或两组建筑形成院落,较少出现多进及多跨院落,即便在多聚落组合形态中,每处聚落规模也较小,同时聚落建筑多表现为茅草屋顶的形式,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朴实简约。
在建筑组团中,无论院落内部的裸露的庭院,或是简单木梁形成的院门、由篱笆编织成的篱墙,大多为就地取材,多表现为材料原本的色彩和质感。
统观山水画中的乡村,各处建筑均多为一层且分布密度较低,尤其在植物、水体以及路径等营造要素的点缀下,呈现疏朗布局的聚落形态。
加之在景观层次的布局上,近景多为河流或湖泊等水体阻隔形成前景开阔空间,背景多为林木葱茏且云雾缭绕的山体,不仅压缩了多分布于图像中景处建筑组团的图像空间,同时强化了乡村水平方向的空间延伸,共同形成了简远清淡的乡村聚落景观面貌。
二动因溯源
1政治:士人治国,乡村眷恋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中国绘画主流在唐宋期间逐渐由人物侍女向山水画转变时指出,规模壮大的宋代世俗地主士大夫,其自身趣味与审美变化的流变。
既不同于门阀士族背景下对于个人奋斗的迫切需求,也不同于谢灵运式六朝贵族的掠式开发,更多的是对于既得利益的满足与对长久稳定的渴求,因此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
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世俗士大夫,由乡村进入城市,又由城市回归乡村,乡村成为这一批士大夫人格心理需求的弥补与转换,同时借由童年记忆与生活成为这一阶级共同的向往与回忆。
宋代通过科举取士的录取人数为历代之最,而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更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塑造了稳定的上升途径,北宋仁宗时期甚至形成了“皇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2思想:格物致知,精细美学
以北宋五子、南宋朱熹等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形成了儒家学说发展的新的高峰期。宋代理学是“性理之学”,是道德与宗教的合一,其将理视为天地之间的最高存在,主张内圣的过程,即通过向圣贤学习、以道德为实践,完善自我的心性与德行。
理学思想在山水画描绘中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现即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集中表现在人居环境描绘时以细致观察形成的客观写实的风格。
在整个中国古代山水画演变的过程中,宋代山水画以其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上的第一座高峰,也因其细致、客观与高度写实的特点,而与此后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意境与价值取向。
如《千》卷中分布有不同聚落形态的20处乡村聚落景观图像,此外还有众多高度疑似与疑似图像,纵观全卷,无论泉瀑溪湖、陂陀崇山,还是屋宇篱墙、行人渔夫,均刻画精细且自成一体,各处路径四通八达,俨然一处画中的乡居仙境。
对当代乡村聚落景观实践之启发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引,为乡村的发展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乡村建设实践如火如荼的开展。以乡村聚落景观为题材的两宋时期山水画具备中国特色的文人气质、诗画栖居、青山绿水、营造智慧与基因特征。
一乡居环境
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的乡居环境建设,不仅反映在多重尺度下对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村容村貌、基础环境整治等硬性指标考量方面,也同样包含着对于乡居环境的韧性考量。
1加快乡村产业系统植入
产业发展是乡村复兴的根本动脉,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面临着如何重塑内核的历史发展机遇。
产业兴,则经济兴,而要实现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蜕变,就需要依托乡村自我优势,最大化的发掘乡村的典型特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留住原住民、保留原生生活状态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从而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布局。
在本文研究的乡村聚落景观图像中时可见酒幡、招牌等标志,展现了生动鲜活的乡村产业面貌,而这一类商业建筑无论是建筑形态或空间布局,均与乡村聚落景观密切结合,展现了乡村地域下三生融合的早期朴素状态。
2追求宜朴则朴高质生活
在宋代人居环境方面,由宋代山水画反映出的图像内容,其中包含的朴拙与雅致,客观上来说是一种高度成熟与模式化的社会审美或宋代美学的集中体现,是人居环境实践过程中的智慧凝练与方向选择。
在物质财富远高于宋代的今天在精神文化发展的层面上却仍有差距,乡村建设中的私搭乱建现象屡见不鲜,过于欧化或审美粗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朴与奢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以适宜为三生融合的核心要旨,以追求宜居、宜产、宜人的高质量生活为关键内容。
宜朴则朴的观点并非是否认乡村建设自下而上的优越性或否定村民自主选择的主动性,而是倡导在投入有限的基础上,追求具有更高质量的审美需要,并针对乡村现状将保护与发展视作乡村未来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聚落布局
宋代山水画中的各处乡村聚落均布局疏朗,多呈现单一院落,或三五成组分布的聚落形态。结合当前时代人地矛盾突出的现象,以及人口密度分布较高的现实情况,以乡村处于发展或萎缩的发展评估为主,因地制宜调控建筑组团布局,确保乡村发展的整体性与适宜性。其中住宅基地的分布方式对整个村落的建筑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部分空心村的改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宅基地的原有范围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对建筑组团进行错动的方式,增加不同建筑单元之间的疏密关系,从而形成更为复合多元的建筑空间关系。
1借鉴传统村落村址选择
两宋时期村落在村址选择时,多依据风水思想选择山环水绕的村落基址,并且村落多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村落镶嵌在祖山、少祖山、主山、案山等一系列山体的包裹之中,形成山水林田村一体的整体景观格局。
从乡村聚落景观图像上来看,这一山水模式随处可见,村落多出现在滨水处,背倚连绵的群山,远景山体的余脉延伸到村落前景,与山体地形上的植物组团共同形成障景的效果,村落前方则是溪湖相连,丰富的水系形成了汀渚纵横、桥堤相连的水体景观。
不仅以山水地形的塑造为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供给,同时为渔樵耕织牧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提供优良的自然资源依托,更成为塑造生态本底的重要山水骨架。
2调整住宅基地分布方式
住宅基地的形态影响着整个村落的建筑布局,结合村落所处不同的地理位置,应因地制宜调整住宅基地的分布方式。在单组居住建筑中,多是依托山水环境,尤其微地形的塑造,以植物组团形成院落的点景,通过路径与各类公共建筑及空间节点相连通。
而在多组院落的分布当中,一部分村落以路径为依托串联整个布局,院落均与路径有直接的关联,并且呈现分散型分布的形态;另一部分村落则以村落公共空间为核心,各处院落层层围合,呈现集中型分布的形态。
在千岛湖金山坪村村落复建项目中,通过对金山坪村村落中原有道路的梳理与重整,结合贴合自然的原有竖向设计,在复建过程中以路径为引导核心,形成中心路径,并以此展开各处不同的空间节点。
村落复建后的主体功能是以乡村体验为主,因此在场地游览需求以及人流疏导的要求下,对原有街巷空间进行适当调整,并形成各类功能空间交织分布、疏密有致的建筑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