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
每年的端午,大家都怎么过?吃粽子、赛龙舟?对古人来说,这只是端午节活动的基本操作,其实,他们过端午节的方式远比如今丰富得多:
吃猫头鹰、斗石头、采草药、争骑射、射柳狩猎、铸剑造镜、采药炼药、驱邪避毒、赠时服、赠扇、悬艾人……
每种节俗背后,都有一个深藏于时间中的典故。由领读文化策划,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端午》就将这些典故打捞出来,展示给读者。
古人在端午时的花式吃喝玩乐,简直突破了现代人的想象力。其实,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人过端午有多“野”,也不够了解我们今日的习俗的由来,而就连而我们常吃的粽子,或许你对它也有些误解。
古人过端午的吃喝玩乐样式,竟能花式吊打现代人?
文
领读
01
我们对粽子有啥误解?
年年到端午,都会上演一波粽子馅儿的咸甜之争,但其实争来争去,我们可能远远不够了解粽子,毕竟,我们对吃粽子的起源都常常有误解。
粽子是最流行的端午节食,对于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但是,粽子这种节食,最早却并不是起源于屈原,而是起源于夏至。关于这一点,《风土记》有明确的记载:
仲夏端午,方伯协极,烹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初五,与夏至同。邬(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又煮肥龟令极熟,擘择去骨,加盐豉、苦酒、苏寥,名为葅龟,并以薤蒸,用为朝食,所以应节气。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龟骨表肉里,外阳内阴之形……皆所以依像而放,将气养和辅赞时节者。
〔清〕徐扬《端阳故事裹角黍》
可知早期的粽子是用菰叶包裹黏米,中间包上栗子,再用浓浓的小灰汁煮熟。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当然自有一份象征意义,这是取象“阴阳相包裹尚未分散”的意思。和粽子一起吃的另一份夏至节食是薤龟,因为和一般动物长得肉包骨相反,龟长得是骨包肉,是外阳内阴。
夏至吃这两样东西,为的是模仿宇宙中阴阳变化之象,它们不是简单的食品,而是“将气养和,辅赞时节”的特殊节食。屈原传说和端午食粽结合后,夏至食粽的习俗也渐渐被替代。
02
古人除了粽子还吃什么?
端午节在中国有极为漫长的流传历史,很多地方依据自己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一些端午节的节食。比如黄梅戏《双想》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五月里想二妹又过端阳,
曾记得在妹家泪水汪汪。
每年的端午节共同庆赏,
割菖蒲和艾草插在门窗。
好发粑糯米粽摆在桌上,
小碟内装的是桂花白糖。
粉蒸肉炒黄鳝佐料老酱,
咸鸭蛋大蒜头酒拌雄黄。
老干娘她牵我首席坐上,
二妹牵膀膝边叫我快尝。
唱词中出现了很多农村的端午节食。如果糯米粽、雄黄酒、大蒜头、咸鸭蛋是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的节食,那么食粽子要蘸“桂花白糖”和粉蒸肉、炒黄鳝、佐料老酱等,则非常反映端午节的饮食特色。
此外,还有扬州的十二红,是和五行中端午属火色赤直接相关的。
〔清〕徐扬《端阳故事赐枭羹》
说到最早的端午节食,并不是粽子,而是一碗“枭羹”。这是用猫头鹰肉熬成的汤。根据《汉书》记载,汉代五月做枭羹赐给百官。当时认为猫头鹰是恶鸟,所以要在这一天吃它,“盖欲灭其族类也”。还有说法是认为猫头鹰是害母的不孝之鸟。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与“克母”观念的联系。
03
玩乐:争斗之节
赛龙舟里的“竞争”,是端午节俗的重要表现。“争竞”“争斗”其实是了解端午节俗最重要的关键词。
〔清〕王概《龙舟竞渡卷(局部)》
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阴阳转换的重要转折点,阳迫于上,阴动于下。随着“阴阳争,死生分”的观念发展,五月形成了一系列以“争”和“斗”作为核心的节俗。包括“斗百草”、厮打角力、骑马射箭、斗石等。
争斗习俗中,最有趣的要数“斗石”,历史上曾经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流行,是拥有悠久传统的古俗。
据对东北某地两个村庄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的记载,活动开始都是在早晨。先由一些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们到山下相互“叫阵”,一边“叫阵”一边扔石头玩儿。大约十点钟之后,再由年纪稍长一些的小伙子陆续把他们换下阵来,开始正式“克仗斗石”。这仅仅是下午正式“克仗斗石”的“预演”和序曲。约莫到了靠近晌午时分,双方就会自动停“克”,各自回村吃过节饭。到下午大约两点以后,几乎全村都停犁、挂锄,连一些小商业门点也都关门,纷纷上山去。两村通往山上的各条小路,男女老少人流络绎不绝,有兴冲冲去参加“克仗斗石”的,更多的是去为本村一方“站脚助阵”和看热闹的。
当地人有多痴迷这种游戏?有人甚至眼睛被打坏还兴趣不减当年。
据记载,年端午节“克仗斗石”时,一村民朱某,头戴一只“柳罐斗”(一种柳条编的安全帽)冲在最前面,结果被掷来的石块打碎了“柳罐斗”,伤了头部,多年来经常“抽疯”,一“抽疯”就得用双手捂住双眼,否则两个眼球就会掉出来。医院检查诊断,说是由于脑中瘀血压迫神经引起的症状。然而,当近几年他这症状有了好转之后,每逢端午节仍要上山去观看那一年一度的“克仗斗石”。
这些争斗习俗,杀伤力最小的应该是女孩们的“斗百草”。斗草为中国民间游戏,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
天气转暖,植被茂盛,正是采草药的好时候。[清]徐扬端阳故事采药草
斗百草杀伤力虽小,却让一个大诗人的胡子遭了殃。
《隋唐嘉话》记载了唐代安乐公主一段逸事。大诗人谢灵运,原本长一部漂亮的大胡子。谢灵运被杀前把这部胡子施舍给了南海祗洹寺塑维摩诘像用。到了唐代,大谢小谢都已经是唐代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部胡子于是也就成了寺中一宝,广为人知。后来到了唐中宗时,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非常想在五月五日斗草中取得胜利,竟然突发奇想,想到了用谢灵运的胡子装成草。于是派人去寺中取来胡子试用。大概用起来果然比一般的草结实许多,她又冒出生怕别人也会打这部胡子的念头的想法,于是派人又去庙中把胡子一根不留全部剪下来。写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谢灵运一部大好胡须,如果流传到今天一定成为天下名物,可怜却因了一个要在斗百草中取胜的好强想法,就此一根不存。
〔清〕金廷标《儿童斗草图》
端午这一系列以争斗为核心内容的节俗现象背后,实际上都潜藏着古代的巫术式思维方式。比如克仗斗石选择端午和正月举行,就是想通过人为的努力,促进阴阳相交。克仗斗石选用石头为争斗的武器,也不是偶然的。《初学记》记载石头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并引《物理论》云“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这些做法背后的观念很可能是不科学的,但了解了古人的想法,我们就看到了他们看似纷乱的行为背后的秩序;我们就可能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为什么这么做。
关于端午,还有多少是你想要了解的?
端午的历史渊源、节俗流变、传说典故……《端午》中有你想知道的方方面面。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端午》将于今年端午节前后与读者见面。
全书内容共分三部分:讨论了端午的起源,端午的节俗,并从地域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了总结。刘晓峰教授在书中引经据典,以优美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全书有高清插图近70幅,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古图,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刘晓峰教授
刘晓峰是我国研究民俗文化的著名学者,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和节俗文化有精深的研究。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哲学会副会长等。刘晓峰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分别东北师范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中文学士和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一系列有关民俗、历史的著作,如《中国端午节(六卷本)》《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东亚的时间》等。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