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想到,在元宵节的灯会上竟然看到了拍摄短视频段子的场景,拍摄的题材是有关“大锅饭”年代的活动。在观赏之余,不由得勾起了回忆!
00:20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供销社包揽了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所需。听奶奶说:家里小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点灯的煤油,大到做衣服的布料和生产用具,都得去供销社买。就连结婚必备的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在供销社也能买到。去供销社采买,是让社员们最高兴的一件事,不过很多东西都需要凭票购买。所以,那个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家家户户常有的事。
走进这间起名为“云州区供销社”的仿古店铺,里面陈列的物品充满了年代感!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搪瓷茶缸,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见过,不过上面印的字不一样,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奶奶家的是爷爷作为“生产标兵”,由乡政府奖励的,至今还能想起爷爷给我讲述时那自豪的样子。
00:20桌面上的手摇式电话机,照亮用的马灯、煤油灯,算账用的老式算盘、托盘秤,还有我叫不上名字,也说不上用途的物件,无一不附着清晰的年代印迹。售货员穿的蓝色大衣,应该是那个年代有身份的人才穿得起的吧?不是那个年代的人,还真搞不懂,反正我是弄不清楚。
墙壁上挂着的麻袋、军用水壶、秤都是曾经见过,并熟悉的东西。那个印有“促生产”字样的布袋子没见过。我猜测,应该是小说里提到的,在农村被用来改做衣服的那种袋子吧?
货架上摆放的毛主席半身像、卷了角的《毛泽东选集》、别在红布上的毛主席像章,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
看到熟悉的托盘、陶瓷茶杯,耳边似乎又回荡起记忆里奶奶的叮嘱声:小心点,拿稳了,这是成套的,摔碎了可就配不齐了。
当眼角的余光扫到角落里的风箱时,我不由得露出了微笑。想起第一次帮奶奶拉风箱,由于不会用力,也不知怎么控制火的大小,做顿饭的功夫,弄的奶奶直念叨:让你帮忙比我一个人做饭还累,要劲的时候火起不来,不要火了,你偏偏又给烧旺了!
店铺外面的街道上,摆放着传说中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工作人员都穿着代表各种身份的服装。车把上挂着的编织手提篮、黑色皮革提包、帆布提包,车筐里放置的帽子,浓浓的时代特色让人有种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随着人流往前走,在民俗街,看到了眼前这一幕。年代感十足的卖冰棍场面,被女孩身上崭新的花棉袄,旁边大哥的迷彩服、棒球帽,弄得很违和,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韵味。
写在最后:
不论时代怎样变化,有些记忆总是难以忘却!也不论你愿不愿意,随着时代发展,有些东西只能沦为记忆!不论怎么发展,人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明天更美好,我们不只自己要努力奋斗,也祝愿祖国迎来更大的辉煌!#盘盘老物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