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超过50%的女生都梦想着开一间咖啡馆:有阳光花房、书本猫咪、咖啡甜点,优雅地赚钱。但事实是:这些年碰到不少做咖啡生意的朋友,几乎所有人都摇着脑袋跟我说赔得老惨啦,基本可以算作是颗粒不剩、底裤朝天……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朋友想有这样一个空间去交流,又有那么多网红咖啡馆,更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国内国际咖啡大赛,这怎么可能不赚钱?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展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走访调研:前后用时3年、足迹遍及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18个省市自治区、蹲点十多个知名品牌超过家咖啡门店;明查暗访了近千名从事咖啡行业的老板和员工,搜索了几乎能找到的所有咖啡行业的深度报告,从而得到了一份我认为相对比较完善的答案。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充分利用开店之余的闲暇时间完成的;至于我一个卖港式奶茶的小业主为什么花这么大心思研究咖啡市场,等你看完了整篇文章之后就会明白。
进入正题:第一篇星巴克的奇迹
深圳梅林卓越汇星巴克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在和星巴克对标,不是要成为星巴克就是要颠覆星巴克……但同时所有人的心里又非常清楚:星巴克只有一个,绝对不会出现第二个;星巴克赚的那份钱,他们永远也赚不了,因为星巴克的成本结构和其他咖啡馆不同;这是不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
星巴克有三种店,普通店、臻选店、旗舰店。我分别在北京、广州、深圳和武汉探访了北京汇欣大厦店、北京坊臻选店、广州天河百脑汇店、广州海珠臻选店、深圳上梅林卓越汇店、深圳壹方城臻选店、武汉火车站店以及武汉首义路泛越汇店等8家门店,并且在上海特地排队参观了星巴克烘焙工厂,这是星吧克目前全球最大的综合店面。
以下是我所看到的几个表象:
1.选址
星巴克绝大部分店面都选在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区域,基本上周围的人步行5分钟就能走到。设在美国的总部会通过大数据建模来统计商圈人群画像、购买力、商圈竞争力、人流量、认知性、建筑物构造等数据来确定最终选址。
2.店面环境
绝大部分店面采用暖色调,并且都在播放星巴克自己开发的音乐。在美国,星巴克会把这些音乐放到货架上出售。顾客点餐排队是横向排队,在排队的同时可以看到橱窗,还能看到咖啡制作过程,也能和店员聊上两句。
高峰时段店面的上座率在60%-80%之间,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甚至有用电脑办公的白领。服务员彬彬有礼,没有任何一家店面允许顾客吸烟。
3.店面设计
不同的店,店内空间的大小不同,从几十平到几百平都有。所有店的吧台设计几乎一样,收银台、咖啡机、甜点,每家摆放的位置都差不多;进门的旁边还会摆有一个立式展柜,放着杯子和咖啡豆。咖啡单杯售价29-45元,餐食也差不多,18-47元。
对于一些特色店,星巴克会单独设计,比如:广州海珠店有中国传统的红木椅子、武汉首义路泛越汇店是红砖块的复古风格,而位于北京的旗舰店,有更多的北京文化:故宫屋檐、四合院灯笼、故宫顶视纹样、老北京纯手工刺绣等等,在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保留星巴克的一些元素,比如绿色、棕色。
武汉首义路泛越汇店以下是以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后,星巴克中国模式的详解:
一.不可复制的成本结构
和我之前介绍过的茶饮店差不多,咖啡馆也是卖水的生意,毛利率基本都在65%左右,但净利润咖啡馆远不及茶饮店:
1.咖啡馆的人工成本更高,因为咖啡师的培训和薪水都远远高于茶饮行业;如果说一家普通的奶茶店员工月薪3K的话,那么随便一家咖啡馆的咖啡师动不动5K往上,而且福利待遇、晋升空间相对奶茶店要好很多。
2.装修成本也远高于普通茶饮店:咖啡馆的装修成本普遍都在3K/平米(软装+硬装),而同一地段的奶茶店装修,撑死也就1K/平米;
3.设备折旧也相对较高:随便一台入门级别的意式咖啡机,起步3万(那些所谓的高性价比家用版就不要拿出来显摆了),然后还有软水器、净水器、磨豆机等等,哪个都不是便宜的主;至于奶茶店?全套设备算下来顶天5万(被坑的除外);
4.最重要的:同地段房租成本也高出许多!因为相对奶茶店来说,咖啡馆的面积要大得多,通常平米起步(建筑面积);而奶茶店一般都在30平米以内。
说了这么多,那么咖啡馆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一般情况下,开一间普通的咖啡馆,人工成本在25%--30%之间、房租成本25%左右、运营管理/设备折旧成本加起来在15%左右,这样算下来能够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如果算上老板的工资,基本就是亏损。
普通咖啡馆的成本结构那么星巴克在这方面有哪些特别的呢?答案有很多个,但最重要的就是房租的议价能力。
星巴克作为世界餐饮强,它是一个极其强势的品牌,在房租议价上能享受特权!比如瑞幸咖啡就曾在年就星巴克与物业签署排他性协议,发布公开信批评星巴克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14条和第17条的有关规定,并将在有关城市法院对星巴克提起诉讼。
该诉讼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星巴克与很多物业签订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条款,即使有闲置店铺也不能租赁给其他品牌咖啡商家;二是星巴克对供应商频繁施压,要求其站队“二选一”。
武汉火车站店跟据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星巴克在中国降低房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压低房租,特别是在一些新开的有较好潜力的购物中心店,物业在前期出于引进国际品牌,打造更优秀商圈,吸引人流三方面的考虑,会给星巴克这样的强势品牌更长的免租期以及更低的价格;另一种就是免租金+营业额分成的模式,一般在10%左右。
举个例子:同一地段的同样一间店铺,普通的小品牌咖啡馆月租金可能需要--元/平米,还不一定租得到;而星巴克却能做到元/平米甚至免租金只分成,差距就是有这么大!
一般的小品牌咖啡馆,能够将房租成本控制在25%以内就已经相当好了,而星巴克呢,它能控制在10%以内,你拿什么跟人家比?
咖啡馆的房租成本对比二.不可思议的净利润
那么在星巴克以强势品牌获得房租议价权,将房租成本降低大概15%左右的前提下,星巴克在中国的净利润有多少呢?
我们直接用星巴克的财报来回答:根据星巴克年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收入12.亿美元,净利润2.亿美元,大概在16%左右(除去股权投资收益及周边衍生项目收益)。
以星巴克的体量,这是多么惊人的净利润!换作一般的小品牌咖啡馆,能够维持不亏本就已经是运气爆棚、祖坟冒烟了,而星巴克居然能够达到16%的净利润!如果把股权收益和周边衍生项目收益算进去,25%都不止......
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再精细化的运营,再强的第三空间,再多的消费者,如果星巴克在中国不能拿到便宜店铺,那他只有不到1%的利润空间......而对于一个做生意的人来说,1%的利润,就是亏损!
在此必须申明的是:我通过各方面的数据搜集,都无法得到星巴克在房租这一项的准确成本占比。但通过询问十几位超过5年咖啡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含星巴克前任某大区运营经理)以及关系较好的一些商场物业,得知只要是好的品牌、好的商业关系及个人关系,都能帮助该品牌获得更低的租金以及更好的商铺。
比如全球知名品牌无印良品、HM、ZARA等都在房租上有很好的议价能力,他们公司总部的要求更加直接,房租成本必须控制在15%以内才能开店。
所以,占有中国咖啡连锁70%市场份额的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超高议价权很正常;具体数额是多少,这是星巴克的核心商业机密,即使身为大区经理也无权得知(就算想尽办法知道了,我也不会说,职业操守,做人原则)。
好了,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观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