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商业地产的成功逻辑下
TUhjnbcbe - 2024/7/15 17:20:00

之中我们介绍了昆明乃至云南的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以及昆明螺蛳湾批发市场留给人们的记忆。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商业地产的话题。

四、商业地产≠商业+地产

很多人认为商业地产就是商业加地产,包括许多自称是商业地产策划及运营大师的人,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而且是大错特错……

好多自称商业地产大师的人动不动就是业态组合、就是招商策略、动不动就是有多少商户资源……这些有用吗?动不动就是聚商气、人气,靠什么聚集?靠你的业态组合吗?靠你的招商策略吗?靠你的客户资源吗?这些,你能做到别人当然也能做到,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了。

目前,商业地产有个通病,就是重“商业”轻“地产”,大量的项目是商业管理机构在运营,不重视前期的商业规划和建筑规划设计,也不重视研究项目商业定位与所在城市的关系等问题。人才专业素质方面也是“两张皮”,要么是“久经商海历练”的商业管理高手,要么就是“楼市厮杀已久”的操盘手,缺少“两行通吃的全才和既懂城市又知晓建筑的专才”。

这也就是当今大部分商业地产不尽人意的一个原因,也造成了对“地产”的重视不够,不重视“地产”的结果就是——开发出来了大量的“可以做买卖的房子”而已,并非是真正符合项目定位和城市发展的商业物业。君不见,满大街的商业地产都长的一个样子吗?都是大开间、都是大卖场……试问有多少大商业需要你的房子,即使要下你的房子,给你的租金恐怕也低的可怜。真正的商业地产是要依附于城市自身特有的肌理,要依附于城市历史、人文、发展等等……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规划个什么业种业态、制定个什么招商策略就OK了,商业地产是要“以市定商”、“以商定房”,而非“以房定商”,搞的“房房都一样”、“商商皆相同”。

那么,地理位置优越的商业地产项目为什么还会“沉睡不醒”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商业地产就是商业+地产的思想所致”,缺少必要的研究与科学的规划及系统运营的大策略……。只是简单的说什么业态组合及招商策略,你了解当地人们的消费习惯吗?你了解当地的商业发展史吗?你了解项目所在城市的发展历史吗?你了解项目所在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吗?你了解项目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吗?你了解项目所在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地理、经济、产业等的关系吗?你了解建筑和商业的关系吗?你了解商业地产的金融资本运作吗?可能你说这些我都了解了,如果这些你都真的了解了,那么,你的项目就不可能在繁华地段“沉睡不醒”……!

一句话,商业地产是一个需要系统专业运营的,尤其是前期的调查研究和商业规划及建筑规划设计等更要求有较高的专业度。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商业地产绝对不是简单的商业+地产。

业内有句话,“做住宅的是小学生,做写字楼的是中学生,做商业地产的是大学生”。很多人对商业地产的操盘不是很了解,甚至还停留在“商业地产≠商业+地产”的简单理解上面,这也是为什么昆明市乃至全国很多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的体量过剩的根本原因之一。

比如说,零售+餐饮+KTV/电影,这样的商业模式在昆明实在太多,特别是在市中心核心商业圈多得让人感觉到疲乏。不管你是去新西南、百盛还是昆百大、顺城购物,还是就餐,发现经营的商家品牌是惊人的雷同,甚至连价格都一模一样。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昆明的商业模式单一、业态雷同、品牌同质化严重所导致。

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完全不同,很多操作理念与住宅地产正好相反,如果用住宅地产这一套做法来操盘商业地产,效果会南辕北辙。很多开发商都喜欢做商业地产这个行业,因为一个好的商业项目,不管是自营(收租金)还是销售,都会带来可观的、很好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与利润,像北京的大悦城,一年8亿的租金,这还不算资产增值与银行融资部分。租金两亿左右的商场、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比比皆是,利润可观,而且解决就业人口多、消耗资源少、社会贡献大。所以很多开发商或其他行业的人都想做商业地产。但是,也不是谁都能做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也是风险非常高的行业,原来由亿万富翁变成亿万负翁的也比比皆是。这也不是一个有钱就能做的行业,像前首富娃哈哈,以百倍的雄心进入这个行业,最后还是黯然离场。百分之七十以上做商业地产的人都亏了。所以业内还有句话,叫做:“如果你爱他,让他去做商业地产;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做商业地产”。

通俗的说,住宅地产是养猪,不管养的怎么样,到了年关,都要杀猪过年。商业地产则是养儿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卖的。

现实之中,很多开发商,最初是想养儿子的(自持物业),所以怎么也不卖。等到企业遇到难关了,羞答答的拿出来卖,却发现卖不出好价钱。这样纠结“养儿子”还是“养猪”,不断摇摆不定的决策,不仅造成了内部的一些伤害,也往往错失很多良机。

开发商做商业地产,多数情况是为了卖铺回收资金,卖完了事。对招商的心态大都是被逼无奈,卖不成了只能招商,招商完了,开发商也就觉得可解脱了!其实,对于商业地产来讲,真正的价值来自于后期的长期的运营管理,对此,开发商就鞭长莫及了。所以多数开发商对后期运营管理普遍不够重视,即便在招商时做了许诺,无非就是个“幌儿”,就是做给你看的。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很多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选择建了就卖的模式,即项目建设完成就以最快的速度将项目打散,分割开来出售,快速回笼资金,从而忽视了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虽然前期销售情况很好,但是后期的经营却非常困难,出现招商混乱、产权管理难等问题,最后导致项目无法继续经营。

住宅地产以地产销售作为唯一目标,所有的工作重点围绕房产的建设和销售进行。而商业地产却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光要考虑建筑风格、商业定位、分区布局、动线设计,还要考虑人群特点、顾客喜好、市场情况,另外还需要时时
  沈阳的第一代万达商业广场,除去临主干道的主力店沃尔玛、百盛、百安居包括后来退出的鹏润电器之外,其他的商铺都是以1+2的模式销售出去的“类街铺”产品。这些商铺独立于主力店之外,享受不了主力店带来的人流;同时又是露天的,不能控制温度(尽管后来改造加了“盖”效果也还是不佳);加上一些配套的物业管理服务没有跟上导致了天价销售一空的商铺仅仅开业6天就停业,此后历经数次改造、两次复业依然未能挽回局面。

当地群众曾这样描述沈阳万达广场的情景:除了沃尔玛和百盛这两大紧邻干道的主力店人气还不错之外,沈阳万达广场精品街上的绝大部分商铺开业不足1个月便大门紧锁,有的在门外还贴着招租或转让的广告,精品街上零星的行人也都步履匆匆,无心购物。


  后来王健林在做客《开讲啦1:对自己狠一点》,对此是这样讲的:“当时,卖这个项目是6.1亿,最后买回来历经三四年的时间谈判,一个一个地谈,大概花了10亿多,花得更多的主要是精力。我们经过四年多的谈判,终于把这事全部摆平,把买回来的这个楼炸掉了。从这10多个亿的现金赔偿再到炸掉它的工程成本,至少十五六个亿。”

这就是王健林讲的亲手炸掉15亿的来源。

切肤之痛的万达,自然而然对商业地产的模式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我们很多从住宅地产转型来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哪里体会过王健林的这种痛呢?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炸掉呢?这是因为不同业态的主力店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建材超市要求荷载4吨,普通的超市和书店1吨,做普通的百货荷载有、公斤就够了。高度,如果做建材超市,至少要8米层高;做生活超市,5米层高就可以了;而做仓储的话,要9米。如果建电影院,至少要10米层高,要考虑将来使用大银幕。不同的主力店都有不同的荷载、高度、卸货的要求,只有招商在前,与主力店进行技术对接,才能掌握好这些东西。

王健林曾经讲过:“上海有一个四十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做到正负零,来找我帮他招商,他们招商了一年,一个主力店都没招进来。他主动提出,如果我帮他招商满场,他给我20%的股份。可我们研究过图纸之后告诉他,炸掉重来。当时只盖了一层地下室,投资花了万。他们的项目设计,层高平均4.8米,通通荷载公斤,怎么能去招商呢?建材一进来,就能把楼板压塌,就是做超市也有危险。这样的条件只能做百货,都做百货的话,2万平米一个平面,地下1层到地上6层,哪个百货公司敢做这么大的面积?”

因而,商业地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注定了不是简单的从住宅地产转行就可以操盘,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

六、商业运营怎么做?

商业地产赚钱的核心是要有运营能力,同时还包括资产管理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才能够让商业不动产的价值不断的提升。


  商业地产的价值是由租金决定的,租金的高低是什么决定的呢?由运营能力来决定的。所以商业地产不是我们简单的认为只要地段好价格就可以高。

运营管理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只有高质量的运营才能使商业地产的资产价值得以有效释放。运营方凭借着良好的运营能力,能持续获得可观的商业出租收入,提升商业地产整体价值。


  商业地产运营方根据科学规划,职能划分,通过室内装修、空间设计、物业维修保养等有效的管理运营手段,向社会企业提供场地以及物业服务来赚取租金收入。这不仅使得各个商户的经营形象与日益提升的商场定位相匹配,也能提升整体商业效果,租金水平与物业收入也随之提升。因此,有效的运营管理能够显著提升租金议价能力,从而享受资产增值。

商业地产的价值不仅是由其所在的地段价值决定的,更是由管理、服务价值决定的。只有规划、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尽善尽美,才能使商业地产的整体价值不断攀升。

王健林说:所有行业都注重人才,但对商业地产来说,更需要人才,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复合型的行业。大家不要以为,搞超市、搞百货的人拿来就能用,搞百货搞超市是零售思维,同单纯的房地产思维一样,都不行。做购物中心,是先做商业规划,然后找租户,找到合适的主力店、次主力店租户,再做商业物业管理。因此,单纯做零售做百货的人不一定就是商业地产的行家里手,单纯做房地产的人也不一定是,这里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现在中国商业地产人才非常紧张。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人才的重要性。万达在上海的五角场做了一个三十几万的购物中心,计划明年开业。请了号称世界第一的商业设计公司做设计,这家公司有多年专门做购物中心规划的经验,全球做了几百个购物中心。开始动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请美国的托伯曼公司的总裁帮忙看看项目,他们是专门做高端购物中心的,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可惜因为已经施工了,基本的东西不能推翻,只能做些修改。修改之后,规划和人流动线比原来更加合理。我们计算了一下,仅一项设计上的修改,可以每年增加万的租金。这说明懂行的人才对商业地产多么重要。所以做商业地产,没有这种既懂商业又懂地产再懂一点金融投资的综合型人才,是非常难的。正因为如此,万达现在几乎变成了一个学校,一些人来万达做了一两年,就有很多单位想挖他们跳槽。所以我们想,干脆自己建一个专门的培训学校,慢慢培养商业地产人才。

商业地产运作是一场持久战,这就需要从管理和经营上做足功课,但是目前很多商业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出现在经营和管理上。

商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那就需要服务的标准化和制度性,不致于因为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商业整体体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项目在商户管理、人员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没有标准,模棱两可,随意性强,并且即使出台管理制度和标准也是存在朝令夕改,同时加上很多商业项目人员流动性大,更是无法导致商业管理整体上不统一,没有一贯延续性。

同时,在经营上,往往又存在一成不变的问题,因为商业环境和趋势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项目数年如一日,缺乏创新,没有新鲜的经营模式和思路补充,不探寻行业发展新趋势,用老眼光看待不断变化的商业,用旧方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运营工作就是按时的收租金,企划工作就是每年的几次重复大活动,导致项目不断落后于趋势和其他新开的同类项目,逐渐导致顾客的流失。

其实,我们在很多商场经常会看到“以顾客为中心”的标语,我们对这些话都已经司空见惯,在过去百货盛行的年代,服务和顾客还是商业经营中的重点,百货店员工接受统一管理,直接面向顾客,当商品没有太大差距的时候,拼的就是服务,我们那时候经常会说去哪个哪个百货店,因为服务好,退换货放心,这也是当时很多百货店快速崛起的原因。

可是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掘进,我们对真正的顾客需求和服务已经并没有看得那么重了,因为购物中心的这种商铺租赁的模式,商业公司员工不再直接面向消费者了,而商家的员工又不接受统一的管理,所以服务的性质就开始变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服务诉求已经不能第一时间传递给商场管理人员了,从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变成了我提供什么你接受什么,离商业真正的本质越来越远。

我们看过了太多的商业地产项目从来不问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他们只是主观上认为消费者是这样想的,主观地认为我提供给他们就一定是对的,他们就一定是喜欢的,而服务更是只停留在口号和表面,这是当前多数商业项目存在的通病,对于商业项目来说,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不能抓住消费者,得到他们的认可,其他的一切都是徒劳。

商业领域一个靠服务口碑做到行业标杆的就是胖东来的例子,这个只在河南许昌和新乡开店、规模并不算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从超市到购物中心,以一种对商业服务的执着追求态度,做到了在全国的有口皆碑,成为四线城市最牛的零售企业之一,很多商业人都会到那里进行参观学习,看他们究竟最对了什么,受顾客如此青睐,其实说起来并不难,只是把每一个服务的细节做到极致,收银时候的一个礼貌用语,货架旁的一个温馨提示,每一个商品的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做什么都做出了一种境界。

年新乡胖东来生活广场开业,只开门一小时,就因为客流太大,不得不暂停营业,一时间刷爆了全国媒体和商业人的朋友圈。商业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心中装着顾客,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他们就会用行动和手里的货币投出他们最真实的一票。

把顾客装在心里,提升服务体验,相比项目的重装改造看起来要更容易一些,可是也是更难的,它需要从上到下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和认识中,转变主观思维意识,与顾客建立顺畅的、良性的交流沟通机制,从而让每一个顾客成为商业项目的最核心价值。

七、沃尔玛的谈判故事

早年间,万达跟沃尔玛合作,目的在于拿沃尔玛们当“托儿”,利用他们的招牌提升万达商业物业的价值,同时利用沃尔玛们的示范效应,解决招商的问题,以及产权商铺的销售问题,最终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这是典型的经济学中外部性的效应。

但沃尔玛们可不是廉价的“托儿”,开发商要想利用世界商业巨头当“托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是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租金!

某些开发商,为了招这些商业巨头进驻,甚至是不惜血本。山西某开发商,开发了一个二十多万平米的SHOPPINGMALL,房子盖完招不来主力店,竟然不惜免十年租金招沃尔玛进驻!北京的某商业项目,为了招LV进驻,也是开出了八年免租金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养成了沃尔玛的骄横。

年10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怎么又是沃尔玛》,曝光大连沃尔玛公司十年前租了房但是房租至今却分文没付。这中间经过多次交涉、协调、仲裁,甚至连法院多次强制执行都拿它没办法。


  据央视报道,年大连市的万国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和大连沃尔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大连万国出钱出地,为大连沃尔玛专门建设山姆会员店,施工、图纸、建材全部按照大连沃尔玛的要求建设,建设完工后,双方于年6月11号交接,大连沃尔玛作为承租方租用这个商场经营,租金每年一千余万元,租期15年。


  但大连沃尔玛此后以各种理由要求解除租赁合同,拒绝支付租金。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先后做出两次裁决,要求双方继续履行合同后,大连沃尔玛仍然拒不履行裁决。而在法院多次强制执行时,沃尔玛大连公司仍以种种理由不配合法院工作,让案件的执行陷入停滞。


  报道称,房屋交接近十年来,大连沃尔玛拖欠的租金已经达到一个多亿,现在,涉案的这家山姆会员店一片破败。可就在大连市的另一个区,大连沃尔玛公司新建的又一个山姆会员店,马上就要开张营业了。实际上,这家新店的建立,才是他们拒不履行合同的真正原因。


  节目最后评论称,“租房子要付租金,在哪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执行法律的裁决,更是谁都不能例外。无论是重庆沃尔玛,还是大连沃尔玛,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从重庆沃尔玛的屡次违规,到大连沃尔玛的老赖行为,人们不能不问,作为同一家知名跨国公司旗下的企业,为什么屡次三番不把中国的法律放在眼里?”


  对于被指大连沃尔玛拒不履行相关租赁合同的原因是已经在当地另外选择地点开设同一业态的商场,沃尔玛声明称,“由于万国因资金缺乏、证照不齐、管理混乱等原因无法按合同按时在年8月交付场地,使得沃尔玛在大连的开店计划严重滞后,约万元的直接资金投入付之东流,沃尔玛才不得不与业主在年解除合同,之后再另觅合作伙伴。”

“卖国条约”是怎么来的。

沃尔玛许多苛刻的条件,不亚于“卖国条约”。

一位曾与沃尔玛有过招商谈判的商业地产开发商说(他的项目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它不仅租金要求很低,更要求我为它免费提供个车位,而且时间是30年。”
  对市中心的开发商来说,其车位建造、管理的成本非常高。在市中心很多地方的停车成本是每小时5元以上,这部分停车成本的损失,肯定是开发商买单了。

由于很多的商业地产项目都是在项目完成规划、已经开工甚至快完工时候,才进行招商,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高昂代价。比如说,要求你的建筑设计做很大改动,像大型的购物车的电滚梯,不是普通商场的人行电梯,这就要你打通楼面。

很多曾经与沃尔玛接触过的开发商都抱怨说,它们的要价太低,租期也非常长。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项目的整体租金回报。
  如果他们自己用一万平方米的话,一般都会多租20%以上的面积。开发商租给沃尔玛们的价格都非常低廉,一般低于其他租户至少20%以上。但沃尔玛会把多出的面积再以市场价格转租给别人,从中赢利。很多时候,他们从转租价格差中取得的收益就能支付大部分租金。

沃尔玛的商场租赁合同,条款远比一般商家的多,以此来制约开发商,给自己的经营腾出空间。在这方面开发商的一些承诺,包括合同中的一些条款,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往往会用法律的手段来讨公道,这也是特别棘手的问题。

像前面案例之中的大连万国,其施工、图纸、建材全部按照大连沃尔玛的要求建设,相当于是定制,如果沃尔玛不租了,真没有办法找到下家。

由于沃尔玛的品牌效应,能够让更多的小商户看中沃尔玛带来的人气,所以,很多开发商,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为了招商和销售商铺,不得不签订“卖国条约”。

如此一来,开发商面临巨大的收回投资的压力,只能寻求“堤内损失堤外补”:一是大幅度提高非主力店小商户的租金,小商户缺少品牌号召力,在开发商面前只能任人宰割,当他们无力承担高额租金的时候,只能是不断地关门撤店!在开发商与零售商的博奕中,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另外一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措施,就是利用产权式商铺,将商业物业分割出售,利用世界商业巨头的号召力,通过媒体进行疯狂炒作,最后把商铺卖出天价,以此收回大部分前期投资。万达的一代、二代商业广场,就是这么玩的,但这种做法无疑为后期的商业经营埋下了隐患。

沃尔玛因为集客能力强、品牌形象好、广告效应强、招商刺激性、经营稳定性等特点,一时间,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了商业地产项目的“救世主”。

然而,对于商业项目来说,是不是有了沃尔玛就一定成功,没有沃尔玛就一定失败?

据统计,年沃尔玛在华关闭5家店,年关闭15家,年关闭17家,年关闭1家,年关闭13家。年其调整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就至少关掉15家店,下半年开始又陆续关闭多家门店,最多的时候一天关闭4家门店。

当然,关店的同时,沃尔玛也在积极布局,并在门店上进行了升级。年全年沃尔玛在华新开31家店,湖北应城、四川峨眉山、贵州都匀、广东普宁都是沃尔玛首次进驻的城市。紧凑型大卖场也迎来首次亮相,5家新店分别登陆昆明、武汉和成都,未来这种模式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此外,沃尔玛还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的购物体验。年上线3家官方旗舰店,沃尔玛京东到家服务也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沃尔玛这两年转型取得的胜利可圈可点,但是作为入驻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在引流方面已经显得有些乏力。

因此,请牢记:决定商业项目成败的并非是招商的好坏,而在于整个商业项目的规划与定位,乃至后期的运营管理。

尾声:商业地产未来的机会

我国商业地产目前总量上虽然看似已经很充足了,但由于区域分化严重以及商业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依旧有较大的需求缺口,行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机会。

虽然过去国内总有“专家”说商业地产已经明显过剩了,但从过去这些年商业地产供需关系数据来看,我国商业地产的供需关系及格局却是在不断改善的,供需比从十几年前的1.7已经降至年的1以下。

这背后也许确实是因为行业过剩背景下,行业内竞争导致的竞争对手退出;也可能是因为行业形态变化导致的门槛提升;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去判断未来行业供需的发展趋势。

纵观近几年,中国的商业地产正在经历剧变的洗牌,一些全新的业态在迅速崛起,从新零售到新消费,从体验经济到国潮崛起,一波一波的新浪潮正在持续“刷新”着整个行业。

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已经到了相对饱和的阶段,增量没那么多了,大部分是存,所以对于在运营的购物中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会有一些经营不好的、会变成劣质资产。但大家也不要忽视,在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商仍然有大的突围机会。

之所以许多城市会出现过剩或者存在被替代的机会,就是因为目前存量的许多商业地产都还处于比较低级阶段,同质化也很严重,并没有真正满足居民需求(消费、社交等需求),这些商业物业未来大概率都将被替代淘汰。

商业地产的本质其实就是满足居民消费、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的载体,如果一家地产商没能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很容易就把一个购物中心玩成了“鬼城”,目前一二线城市其实有许多购物中心和商圈的空置率都很高,这除了外部因素(如地段差、消费水平低、人口密度小)等原因之外,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运营商本身对商业地产的经营理解不足。

商业地产的经营涉及到专业人才储备、项目调研及定位、前期招商策划、后期运营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地产商们深耕学习才有可能掌握,如果只是单纯有钱或者住宅做得好,在商业地产行业是吃不开的。

人们去购物中心不仅仅是去购物,而是去体验,去娱乐,去社交等,因此这个时代的商业地产不仅需要具备货物供给,还需要承载消费者多重需求。

在存量时代,商业地产告别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走向高品质的发展之路,“小而美”的精致商业项目更具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更利于开发商掌控管理,承载的商业风险也较小,另一方面与大体量商业项目的面面俱到相比,“小而美”商业项目将集中更多精力将自己做得更精、更美、更专,以小博大抓住核心客群,剖析消费习惯的特殊性,纵向做深满足核心消费群的需求,为其创造新的社交圈、生活圈、互动圈。未来商业的制胜点在于做好产品,打造标杆,形成品牌。

另一方面,未来几年中国城镇化的路径不会变,城镇化过程中,三四线也需要一定的商业升级。这对于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来说是布局的机会!

(全文完)

引用文章:

1、王建红:商业地产不等同于商业加地产。

2、飙马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操盘秘籍之招商、销售与运营策略。

3、张殿伟频道:商业地产开发的“坑”。

4、菲菲七:万达独创了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实现了公司内部的快速复制。

5、言雀:万达高速增长的背后。

6、商业地产与电商:经典重温

王健林:用深刻教训换来的商业地产操盘心得。

7、张殿伟频道:商业地产开发的“坑”。

8、赢商网:好的商业项目总是相似,差的项目各有各的原因。

商业地产与电商:经典重温

王健林:用深刻教训换来的商业地产操盘心得

9、房天下:商业地产赚钱的核心是要有运营能力。

10、财新网:媒体称大连沃尔玛十年拒付房租被指老赖。

11、商业地产与电商:商业地产招商的“沃尔玛陷阱”:盘点六大认识误区。

12、易商通:独家:凯德出售抑或因主力店沃尔玛引流不利?

13、朱公子:,中国商业地产十大趋势预判!

14、格隆汇:商业地产还有未来吗?

15、飙马商业地产: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四大着力点。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业地产的成功逻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