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罗工柳以刀笔为武器,为人生而艺术上
TUhjnbcbe - 2024/3/15 21:34:00

罗工柳(年1月5日—年10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年到延安,不久后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年底赴太行山抗日前线,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编辑,从事版画创作。—年赴苏联留学,入列宾美术学院研究油画艺术。回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协常务理事等职,担任第二至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者。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

罗工柳出生于充满忧患的20世纪初期,在少年时代便向往进步文艺,立下艺术救国的志向;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毅然弃学从戎,投身抗战宣传,奔赴延安,走向战斗的前线;在以刀笔为武器的战斗中,吸收民族民间艺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带着延安革命美术的创作经验,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的艺术事业,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期,内容有删改。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罗工柳是一位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的名师。他的艺术历程时刻紧贴社会发展的脚步,他的每一次选择也都是在时代的大潮下作出的自觉反应。在“为人生而艺术”的追求中,他不断践行着艺术创新的理想,同时也坚守着与社会、与人民同行的创作宗旨。

以画为芯,点亮生命

在罗工柳的青少年时代,西方艺术发生的最重大的事变就是现代艺术革命。当时的现代艺术家从艺术变革出发,在艺术中隐含着社会变革的理想。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决澜社”,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中国艺术家的选择。

而此时的罗工柳却走向了相反的道路,他从社会变革的理想出发,将艺术视为变革社会的武器和工具,走向了“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艺术家”的道路。

年,罗工柳15岁,正上初一的年纪。那时全国学生运动的中心是广州中山大学,罗工柳在中山大学附中学习,也被卷了进去。风起云涌的救国学潮激起了罗工柳的爱国之心,他也参加了童子*,加入到游行中。

年罗工柳入中山大学附中读书时照片

年,庞熏琹、倪贻德在上海发起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油画艺术群体“决澜社”。他们借助西方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推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决澜社宣言》。

但当时的决澜社并没有对罗工柳产生影响。在罗工柳看来,当时中国社会以及艺术的主流与西方完全不同,像决澜社主张“纯造型的世界”,在“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之时是很难一直活跃下去的;比起决澜社对艺术观念的主张,当时的社会和时代更需要宣传民主、宣传抗日的艺术。

年决澜社举办第一届画展时合影

年也就是决澜社成立的那一年,罗工柳和他的5个同学在教室外的路灯下成立了“文艺研究会”,秘密读进步书刊,实际上就是*领导的一个外围组织。后来,他们又一起参加了革命,在革命中都是杰出的。

因为文艺研究会这段经历,在随后的升学中,罗工柳被学校开除了。这一年是年,是罗工柳一生中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失学,家庭又破产。但他并没有悲伤,也没有惊慌。他冷静地想了想,自己什么都不会,只有画画还可以,便决心自学画画,与此同时鲁迅的新兴木刻运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

杭州艺专,钻研木刻

年鲁迅指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已经蓬勃发展,但罗工柳对一些作品有自己的见解,觉得它们太粗糙了。他认为一定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去杭州艺专求学就是为了打磨这把武器。罗工柳的想法与鲁迅所说的“刻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打得好”“基础不深,画不出好画来”不谋而合。

年罗工柳照片

罗工柳在杭州艺专上的是预科,学习非常紧张。他上午在课堂上画素描,下午自己刻木刻,晚上泡图书馆,星期日也刻木刻。他的木刻主要受珂勒惠支的影响,是练习也是创作。他刻得非常认真,习作与创作结合,努力达到造型准确而且要求神似,“神形兼备”是他当时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罗工柳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感到在学校的时间不会太长。国家危难,学校能否办下去也是个问题,再加上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如果不是考取的免费生,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助,自己是无法继续求学的。因此,他深知自己必须很用功才行。

罗工柳《鲁迅像》木刻年

正如罗工柳所忧虑的那样,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杭州被炸,整个学校被迫内迁而陷入了逃难生活。学校辗转于浙江、江西、湖南,迁到相对安定的湖南沅陵后,没多久与北平艺专合并。那时,学校很乱,闹风潮,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场景和逃难的人流。

与此同时,周恩来到武汉,把郭沫若、田汉、阳翰笙等许多进步文化人士集中起来,成立了国民革命*府*事委员会*治部第三厅。第三厅里有个力扬是罗工柳过去的老同学,田汉让他写信给罗工柳他们,说现在缺刻木刻的人。在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罗工柳没有犹豫,主动离开学校走上了救亡的道路。

年罗工柳在武汉*治部第三厅时照片

创木刻团,听群众声

年冬天,*中央号召延安干部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根据地。“鲁艺木刻工作团”就在这时候产生了,由胡一川、华山、罗工柳、彦涵等人组成,胡一川担任团长。木刻工作团和延安干部队一起,由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同志带领,离开陕北,东渡*河,向着敌人后方进发。大家斗志昂扬,一路唱着救亡歌曲,冼星海还为木刻工作团写了新歌《到敌人后方去》。

木刻工作团在行*的路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在晋西双池镇举行了第一次木刻展览会。作品有数百件,大部分是年春天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木刻展览会中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后来送到延安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延安木刻工作者的作品。

年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太行山时合影(左起彦涵、华山、胡一川、罗工柳)

这次展览,受到工农兵群众的热烈关怀,观众很多。但对于木刻作品本身,群众并不喜爱,并提了很多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两条:第一,内容不够深刻,不够丰富,不够生动,最好有头有尾;第二,形式不美观,满脸毛,不好看,最好有颜色。

这两条意见,把当时木刻作品的最大问题指出来了,而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新兴的木刻,最初是从外国学来的,当时还保留着欧洲的风格和表现方法,或者说当时的木刻还没有脱离模仿阶段,还没有独创出自己民族的风格。这个问题,在罗工柳他们离开延安时,领导同志就曾指出:要为木刻中国化而努力。

罗工柳《罗曼·罗兰像》木刻年

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罗工柳等人在思想上不是很明确,直到听了工农兵群众的意见,才获得了很大的启发:用这些内容不够深刻、形式带有欧化的木刻作品,以巡回展览的方式作为木刻工作团的主要工作,事实证明不是最好的办法。开始以为“带一箱子木刻画,可以走遍天下”的想法,看来不是那样吃得开了。群众要求他们放下老一套,创作内容丰富而深刻的新作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作品。

宣传抗战,传播木刻

不久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木刻工作团进入了华北《新华日报》工作,为*报刻木刻。他们的工作和战斗结合在一起,工作本身就是战斗。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北方局的机关报,是指导整个华北对敌斗争的报纸。它每篇社论都是战斗的号角,经常是在深夜里由骑兵从几十里路以外的领导机关送来,木刻工作团和排字工人同志们一起,也是经常在深夜里等候这些社论的来临。来到后,主编先交给木刻工作团看,看完交给排字房,然后木刻工作团就在油灯下刻起木刻来。字排完,校对完,木刻也必须刻完,一起打出大样,主编看过,签了字就上机器印刷。

罗工柳《夜袭》木刻年

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木刻年

这期间,木刻工作团创作了大量的木刻作品。一部分是为报纸刻的木刻:有报头木刻,即社论的插图;有通讯报道的插图;有*治漫画木刻;有长篇连载的木刻连环图画;有短小的木刻故事画,并出版了木刻副刊《敌后方木刻》。另一部分是木刻画册,是反映敌后*民英勇斗争的木刻连环图画,也使木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木刻和*治结合起来了,战斗性加强了;木刻作品的内容质量有了提高,群众要求有故事性、有头有尾,基本上做到了;在艺术形式上,对欧化作风有了改变。

《实行减租减息》套色水印木刻年

《实现民主*治之选举村长》套色水印木刻年

《儿童团检查路条》套色水印木刻年

为了开辟其他地区的木刻工作,年秋天,*决定派木刻工作团到冀南去工作,任务是培养木刻干部和建立木刻工厂。冀南是平原,和太行山上的斗争不一样。这里基本上是游击环境,敌人据点很多且相互距离很近,罗工柳他们的驻地不固定,经常迁移。就是在如此紧张的战争环境中,罗工柳他们把木刻传播到了河北大平原上,并且在那里生了根。

鲁艺木刻工作团在敌后3年的经历,就是改造木刻艺术的经历,也是改造木刻工作者本人的经历。在*的领导下,在群众的要求下,木刻工作团的工作在不断革新中始终向着健康的、进步的方向发展。

年罗工柳在延安时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罗工柳也受到很大的教育,有许多体会:第一,木刻艺术必须为*治服务,必须为*的*治斗争服务。第二,木刻艺术必须坚持工农兵的方向。第三,木刻艺术必须坚持普及工作,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第四,木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最火热的斗争中去。第五,木刻艺术必须正确地继承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

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干部要到群众中去,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三排左三为罗工柳)

罗工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毛主席的精神。如《左权像》《关向应像》《马本斋的母亲》,对抗战英雄的风采进行了传神写照;《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系列插图是对抗日根据地新生活风尚的生动摹写。

罗工柳《左权像》木刻年

罗工柳《马本斋的母亲》木刻年

罗工柳《李有才板话》木刻年

罗工柳《小二黑结婚》木刻年

罗工柳的木刻以简练的线条和鲜明的形象反映出国际时事动态,记写*民抗战的事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木刻刀作为抗战宣传武器的效用,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工柳以刀笔为武器,为人生而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