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造车力量的加入,汽车领域的人才加速流动。对于华为这家从来不缺争议的企业而言,其汽车人才的流动表现得更加剧烈。
关键人才流失,全系智能驾驶部门
近日,据凤凰网报道,华为汽车BU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将加入蔚来汽车,担任算法研究的内部专家。针对该消息,媒体向蔚来汽车方面进行求证时,后者并未作出回应。
根据佘晓丽领英页面信息显示,她于年4月加入华为,任职首席功能安全专家和首席大数据应用专家,负责ADS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导设计适用于自动驾驶数据特征的车端数据搜集、云端处理架构、云端增值应用。
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是已公开信息中,华为汽车BU近一年来“出走”的第五个关键人物。
在传出佘晓丽出走华为的前一周,《财经》披露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原部长陈奇已于今年年中离开华为,于近日加入极氪,出任自动驾驶副总裁,负责极氪自动驾驶业务。
此前,华为自动驾驶COO及地图与数据负责人姜军、融合传感负责人彭学明、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张晓洪已从华为汽车BU离职。其中,张晓洪于去年11月离开华为,于年4月加入蔚来任职高级产品经理。
张晓洪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华为工作,和陈奇一样属于华为的元老级人物。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位人物,均是拥有行业经验的自动驾驶人才,离职前从属于华为汽车BU中的智能驾驶产品部。该部门被视为华为进军汽车领域最核心的部门,也是华为汽车BU布置人员最多的一个部门。此前,多位华为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智能汽车BU中仅自动驾驶团队就已达约人规模。其他每个部门平均布置到人。
华为从年开始布局汽车领域,设立车联网实验室,年5月由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宣告成立。公开信息显示,华为汽车BU下设有五大核心产品部。除了智能驾驶产品部,还包括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网联产品部、智能电动产品部和智能车云产品部。其中智能驾驶产品部下设有ADS、MDC、传感融合三个模块。
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人事变动频繁,今年7月因对特斯拉发表了不当言论而被免职的苏菁,原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他被免职后,卞红林接任其成为新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同时任华为汽车BUCTO。
指向造车
华为智能汽车事业部的公开资料极少,但短短一年的时间,仅公开信息中就已发生多起高层人士变动,这些已为华为工作了数年的核心人才相继离开,原因为何?
提到华为汽车业务,首先联想到的,是它强调了数次的不造车策略,以及仍然止不住的外界对其早晚会造车的猜疑。
上汽集团陈虹的“灵魂躯体论”鲜明亮出了自己对华为的抗拒态度。36氪也曾报道,大车厂对华为始终颇为忌惮。一位百度自动驾驶员工称,今年4月上海车展之前,百度和华为同时在和一汽集团洽谈自动驾驶云的合作,而采用了华为inside方案的北汽车型亮相街头后,一汽集团马上就把谈判重心倾斜给了百度,“他们判断华为一定会造车,百度造车他们不怕,但华为造车就是很大的威胁。”
关于华为是否造车这个问题,不止各大车企心存戒备,华为内部也存在异见。有媒体报道,华为内部仍有很多人主张造车,而选择“造车”这条路的人就会“逐渐边缘化”,正是这种边缘化使得部分人才流失。
事实上,早上年11月首次有消息称“华为汽车已经造出来了”的时候,华为就刊出了一份内部文件,重申不造整车,结尾处还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强势程度可见一斑。据称,华为内部甚至不敢提及“造车”二字,也或许从那时起,就已为这些高层的离职埋下了伏笔。
在被造车与否的问题深度包裹的同时,华为汽车业务的相关人才也在分流。可以看到,作为华为汽车BU最核心的部门,智能驾驶部门是人才流失严重的一个地方。据公开报道的信息,仅上述提及的五人中,就有三位去到了造车新势力或者从传统车企独立出来的电动汽车品牌。此前苏菁被免职时,亦有传闻称蔚来汽车向其抛出了橄榄枝。这些内部高层人士的离开,或许也证明着华为不造车的决心。
华为策略对人才的束缚
迄今为止,华为不具备整车开发平台和底盘技术,但除去整车架构,华为几乎介入了汽车的全生命周期。
券商机构国信证券曾就华为汽车业务人才的招聘细则进行分析,推测出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重点,主要在于计算机视觉、各类算法及其融合、各类车载芯片(搭载传感器)以及车载通信模组。
仔细看来,华为的布局并非割裂的,其布局有一个整体内核即——将车软件化并做软件部分,和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变革一样,华为期待的是将传统以出厂硬件主要定义性能的车辆逐渐变成软件定义车辆,大部分的功能和记忆由车载算法定义,华为想要攻克的就是这个车载算法,其他少数融合性零部件(比如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华为有可能会自己建立硬件采购体系进行零部件总成或者方案对主机厂的直接供应。
华为致力于将自己定位为“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从芯片、操作系统到硬件、算法、云计算的技术闭环的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用华为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这些业务中,芯片、算法、云服务等技术的核心,就是结合华为自身的通信技术优势发展自动驾驶技术。
华为的人才布局与其自身发展定位相吻合。华为从年开始与东风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年、年先后从交大、同济等高校大举招揽汽车专业人才,并与众多汽车主机厂进行合作。
华为的智能汽车研发布局如此全面,且非常看重自身自动驾驶研发能力,那么为何相关核心技术人才却选择跳槽?又或者说,为什么不造车的华为对内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人才形成了一种限制呢?
有观点认为,华为在通信和车联网的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自动驾驶、三电动领域和其他老牌供应商相比不一定有优势。根据全天候科技的报道,华为的自动驾驶更多还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际路测的并不多。在国内多个自动驾驶路测报告中,华为都未见踪影,没有路测数据,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就无从谈起。
如果脱离理论层面、剔除各大合作车企与投资人加诸在华为身上的噱头,从华为披露出来的造车举措,尚不能看出其自动驾驶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落地之处。任正非曾表示华为是“世界最强的”,华为一开始就是按L4标准设计芯片,在加上5G是L4的基础,因此华为在自动驾驶上似乎很有优势。但以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车型为例,这些车型只是落地了L2级的自动辅助驾驶。华为称这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不过,赛力斯华为sf5上市后表现并不好看。
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耗时漫长,相比其他中游供应商,华为的技术积淀并不占优。华为高层称华为只想做博世那样的一级供应商,赋能汽车品牌,但华为的智能驾驶团队似乎还不够与博世相抗衡。作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绝对王者,博世目前有0名工程师专注于研发自动驾驶,且公司计划在年开始部署L4及L5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在年之前投入40亿欧元。
业内人士认为,华为想要进入Tier1领域,远比成为主机厂更难。华为在通信和车联网的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自动驾驶、三电动领域和其他老牌供应商相比不一定有优势。
可以看出,外界期待度与华为的业务实际进展之间可能存在落差。面对卡在中游供应链与造车厂之间的华为,其自动驾驶核心人才的离开似乎更容易被理解。
华为汽车内部仍充满变动
眼下,智能电动汽车这条赛道正变得空前拥挤。尽管已经有一批“新势力”濒临绝境,但以华为、小米、百度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正在加速在汽车行业的布局,以宁德时代、富士康等为代表供应商和代工方,也希望在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格局中抢夺更多话语权。
伴随着这些巨头的加入,智能汽车行业正在展开一场关于人才的争夺之战。人才作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资源,谁掌握,谁获胜。
券商机构光大证券认为,软件、算法是长期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而软件、算法的关键在于人才与团队,包括团队定位/架构、技术能力、执行力/稳定性,以及大量实际路况数据的采集与应用。
这恰恰是华为汽车BU最纠结动荡的地方。
今年以来,除了多次重大高层变动,华为汽车BU还经历了几次组织架构的调整。继5月的高层人事调整后,今年9月初,华为汽车BU高层又做了一次组织调整,这一调整由华为掌舵人任正非亲自签发,在原组织架构调整基础上继续深化调整,以拉通整个BU底层的关键职能,使研发、销售与产品之间紧密协作,为接下来密集的量产任务以及客户拓展做好准备。
自从华为汽车业务拉来了原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出任CEO后,华为加快了汽车与零售业务的整合,原手机团队已全面介入汽车。华为打算从软件性的解决方案和实际的销售渠道两方面入手,增强自己在中上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
余承东称,华为卖车的优势在于,在国内拥有0多家高端体验店,覆盖几乎每一座城市的人流密集区。与此相比,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车品牌的4S店普遍在郊区,最多也只有多家店,特斯拉、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的店都建在市中心,最多只有多家店。
这一渠道资源对于传统车企而言的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退一步讲,这也让华为转变为汽车制造商变得更加容易,尽管华为目前有更大的野心。
据36氪此前的报道,一位资深华为汽车员工称华为汽车组织调整之后,北汽极狐、长安的华为版车型,以及未来广汽的合作车型,都将进入华为智选渠道。该员工推测,“能做的都做了,如果还卖不好,那么,华为可能才考虑推出自有品牌汽车。”
华为内部的不稳定以及对外宣称的超级解决方案让外界对其态度暧昧。华为与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合作首款车型将于年底亮相;北汽蓝谷旗下极狐品牌阿尔法S华为版也计划年底交付,华为汽车到底能给出怎样的答案,年底见分晓。
——END——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