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1#

她从小就被视为神童,七岁开始写小说,14岁改写红楼梦,23岁名震上海滩。她是真正的文坛传奇,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本书中,作者夏志清用超过赞赏鲁迅的篇幅,对她长篇激赏,并做出惊人论断:这是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唯有曹雪芹能与她比肩。

年轻时,她和一个文人谈了一场“低到尘埃”的恋爱,最后发现对方不仅是个脚踏几条船的渣男,还是个著名的汉奸。

中年时,她又与一个大大29岁的美国老男人结了婚,可是刚刚领证,对方就中风卧床,此后她细心照顾了整整十年。

晚年时,她最让人唏嘘,在异国他乡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隐居生活,而最终也因为和外界失联,死后多日,才被人发现,身体已经腐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更广泛的评价维度上,她都是一个不世处的传奇天才。面对这个世界,她选择了最坚硬的活法,却也从未忘记做一个最柔软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爱玲美丽传奇的一生。

年9月30号,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麦德赫斯托路的一栋别墅里,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送给爱女陪嫁的一栋别墅,李鸿章的爱女就是张爱玲的奶奶(李菊藕),而她的爷爷张佩伦同样是晚清时期的一代名臣。

八岁以前,张爱玲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她曾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我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徒然添了很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

和豪门生活一样令人羡慕的是张爱玲在文学上惊人的造诣,三岁念诗可能已经不足为奇,但七岁时她已经写了好几篇小说故事。八岁时,她在小说里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单凭想象,制造了一个自己自足、与外界隔绝的理想社会。

那时候的张爱玲自由跳脱、锦衣玉食,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怎么想也砸不到这个吃着起士林蛋糕、滚在狼皮褥子上的小女孩头上。可事实上,豪门盛景都是夕阳余晖,其实早在张爱玲出生了一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经声势浩大的到来了。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向前,隐隐冲击着平静、舒缓的贵族生活。张府的宅院再深,也终究挡不住时代汹涌的浪潮,这是一个逐渐没落的贵族家庭,而真正的转折点在张爱玲8岁那年,她的父母离婚了。

8岁的张爱玲和她的弟弟

01张爱玲受母亲*素琼的影响

*素琼(年摄于杭州)

同样是出身名门,*素琼的祖父*翼升曾与李鸿章一起在曾国藩的湘*效力,是当时长江七省的江南水师提督,不过,豪门之内也有男尊女卑,受封建思想,*素琼从小缠足、也没有上过学堂,但这些都不影响她成为那个时代最时髦的女性。

这个裹着小脚的湖南女人热爱一些国外的新鲜事物,在欧洲学油画时,曾与徐悲鸿、蒋碧微夫妇二人成为好友,生下张爱玲之后,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度过。因为嫌自己的名字*素琼太土气,她就给自己取了个法文名字叫伊冯娜(Yvonne),后来根据发音,又把中文名字也改成了*奕梵。

张爱玲十岁之前叫张瑛,她也觉得这个名字太土了,也想给她换一个名字,可想了半天没有头绪,最后用女儿的英文Eileen直接音译过来为爱玲。说来感伤,爱玲二字再英译回去则是ailing(麻烦的、每况愈下的、处境困难的),而这层含义最后也真的暗合了张爱玲一生的命运。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和母亲、姑姑

相比心潮时髦而缺陷的母亲,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则是活在旧时代的人,他通晓古文经典,英文也很好,但这些都难以掩其顽固子弟的本质,这几乎是一个吃喝嫖*样样精通的人,不思上进、抽大烟、公然在外养姨太太,因为这样的种种恶习,张爱玲父母的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

父母的离异是张爱玲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两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都深刻的影响着张爱玲。她的人生甚至被强行分成了两半:喧嚣与落寞、光明与阴暗、新与旧、神与魔。这些部分看似割裂,但最终会统一成唯一的基调——悲凉,而这种悲凉的底色,日后也无一不投射到了她的作品中。拿夏志清的话说:”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

02中学时期的张爱玲

中学时期,张爱玲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这所学校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有机会到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深造,其兄弟院校还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校友——林语堂。所以,当时的张爱玲有两个愿望,一是,中学毕业后到英国读大学,二是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去英国上学是因为从小就接受新式教育,而且当时母亲就在欧洲,比林语堂还出风头则对应着她的文学梦想。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

可就在她憧憬着未来美好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打破了这一切——父亲再婚了。

后母是北洋*府总理孙宝奇的第七个女儿,这是位有名的交际花,和赵四小姐陆小曼有很好的交情。因为有阿芙蓉癖(鸦片),36岁依然待在闺中,父亲与后母结婚后,二人双双对榻而吸,生活糜烂。

眼前的问题是她和张爱玲的相处,后母搬进张家时,连带着搬来了两箱旧衣服,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爱玲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这个对一般人来说其实也没什么,但对张爱玲而言却是她的噩梦,多年后,她在散文《童言无忌》中还提到这段经历:“永远不能忘记一些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

因为印象太深刻,以至留下了后遗症,为了弥补以前的缺憾,成名后的张爱玲不仅文章令人啧啧称奇,衣着穿搭也时常成为上海滩的新闻。凡是与她有过接触的人,都不忘提及她的奇装异服,后母给张爱玲的中学时光投下了阴霾,也激化了他与父亲的矛盾。

成名后时髦的张爱玲

年夏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是在这一年,张爱玲中学毕业了。母亲*奕梵为了女儿留学的事特地回国,在父亲的默许下,张爱玲到母亲家里住了两个星期,后面的事情,据张爱玲记载是这样的:回来那天,后母曾以未向自己打招呼为由,责斥张爱玲眼里没有自己,打了她一巴掌,张爱玲本能的要还手,却被保姆拉住了。见状,后母利落的一转身,尖声地奔上楼去并一路喊着,她打我,她打我。接着是父亲一边吼着一边对张爱玲拳脚交加,说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她的头被撞到了墙上,左右摇摆,耳朵嗡嗡鸣响,一时听不见任何声音。

再然后,张爱玲被监禁了。

这一关就是大半年,幽静的日子里,她生了一场大病,可据说张父一开始坚决不给她治,最后是佣人求情,说再不治就要闹出人命,这才给她打了一针消炎药。而在这大半年里,张爱玲时时刻刻都在计划如何逃走,一天夜里,趁着巡警换班的间隙,她扶着墙,一步一步的摸到铁门边,拔出门拴,闪身而出。那夜的人行道没有风,只有寂静的冷,街灯下一片寒灰,然后,这一切在张爱玲看来亲切至极。

她终于逃出来了。

对于正常的孩子而言,被监禁半年都是一种刻骨体验,各何况张爱玲极端的敏感而孤僻。逃离父亲家后,她想走得越远越好,当时英国伦敦大学在上海举行招生考试,她以远东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伦敦大学。可也在这时,希特勒正在欧洲战场四面出击,独孤求败,并把枪口对准了英国,二战的狼烟也影响到了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女孩,这一年张爱玲18岁,伦敦大学既然无法成行,她便改去了香港大学。

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入学申请表

03大学时期的张爱玲

年夏天,张爱玲来到了香港,这是一个浓烈到令观者眩晕的城市,校园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座法国修道院内,山路两旁是开的如火如荼的杜鹃花,山外是蓝绿色的海水,泊着白色的大船,海风的微腥,氤氲的暑气,在这里,张爱玲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

这是她人生中如饥似渴也如鱼得水的三年,没有了父亲和后母的管束,也没有了那些被她视为噩梦的旧衣服,第一次她体会到了难得的自由。如鱼得水还体现在学业上,因为从小就是个天才,以至于她在港大的成绩几乎是让人望尘莫及的优秀,每门功课都能考第一,港大文科二年级的两个奖学金都被她一人独得。

一位素来严厉的大学教授曾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了,还从来没有给过这么高的分数,所以,我们大概能拼凑出这样一个画面:在港大漂亮的校园里,一个女孩每天穿着奇装异服,性格有些冷漠孤傲,可同时,她又是老师、同学们眼里的超级学霸,这个女孩就是张爱玲。

年港大时期的张爱玲

除了尽情释放着自己天才的光芒,在这里,她还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炎樱(张爱玲为其取的中文名字),炎樱(本名FatimaMohideen)是混血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女孩,张爱玲后期著作中的插画照片等均由炎樱创作着色和拍摄。

张爱玲是一个敏感、内向甚至有社交障碍的人,而炎樱热情似火,两人在港大几乎形影不离,和她在一起时,张爱玲一改往日里的矜持沉默,展露出难得的阳光和少女的灵动,她们一起傻笑着在天台吹风,一起逛街、看电影、买零食。

照此下去,张爱玲会顺利毕业再去牛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这一切停留在了年12月。

04二战战火烧到了东方之珠,野蛮人来了

在经历了18天象征性的保卫战之后,12月25号,英国驻港总督杨慕琦(英国人)把香港拱手让给了日本人,香港沦陷。往日灯火辉煌的“不夜城”成为了一片腥风血雨的人间炼狱。

“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房子可以毁掉,转眼钱可以变为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张爱玲在《流言》中曾这样描述。

这段时间的见闻对张爱玲有着切身的、剧烈的影响,而特别让她深受触动的还是一个外国人的死亡。

佛朗士教授(中)、陈寅恪(右)

佛朗士,香港大学的历史教授,这是个豁达随性,有几分玩世不恭的英国人,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讲得独有见地却不失风趣,张爱玲深受他的影响。港战发生后,佛朗士被征入伍,开战后的一个*昏,他回到兵营里去,一边走,一边思索着什么问题,没听见哨兵的吆喝,接着哨兵就开了枪,他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佛朗士的死,使张爱玲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愈加深入:”人生是荒诞而无意义,世界是不可理喻的“。这一点和她之前的悲凉底色一脉相承,在日后也会不断的出现在她的写作当中。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沦陷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倾城之恋》

战火让学校遭了殃,此时距离张爱玲毕业只有半年时间,留学已无可能,无奈之下,他和炎樱一道坐船返回上海。和我们每个刚出大学的人一样,一路上她们谈论着上海的繁华,也壮志满满地想象着要成就一番事业,但当时的张爱玲还不至于会想到两年后,她会成为这座摩登都市里最有名的作家。

05成名上海

回到上海后,他计划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可这位港大的超级学霸、日后载入文学史的大作家,当时却因为国文不及格而未被正式录取,只能先进补习班。这里一方面可能是试卷的原因,另外,港大时期他一直钻研英文,国文反而疏忽了。

艰难入学后,因为和家里关系不好,这位贵族小姐的学费和生活费又难以为继,一番挣扎,她所幸放弃了学业,决定自食其力卖文为生。

当时英文杂志的稿费要高于中文杂志,而港大三年的张爱玲就是在苦修英文,超越常人的勤奋,加上过人的悟性,自从在英文月刊《20世纪》发表完第一篇文章,月刊主编便对她大加赏识,约稿不断。

但是卖文只是为了糊口,小说才是她心心念念的那个更广阔的天地。

童年家庭的不幸,港大三年的自由,香港炮火的洗礼,每一个时期都在塑造着张爱玲对于世界、对于人情、对于爱和生命的看法,此前的一切都是积淀,自此,一个年轻的天才迎面撞上了她的爆发期。

周瘦鹃和他的《紫罗兰》

等了几个月后,张爱玲便完成了两部中篇小说,这一次她没有走投稿的老路子,而是登门拜访通俗文学期刊《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两人初次见面,聊了一个多钟头,晚饭后,周瘦鹃翻阅张爱玲的小说,一边读,一边击节称赞,抬眼已是黎明。这两篇让周主编拍案叫绝的小说,便是《沉香屑:第一香炉》和《沉香屑:第二香炉》。

这两炉沉香弥漫在上海濡湿的空气中,让人为之一振。几个月内,她的作品迅速发表在上海滩几乎所有最出名、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上。张爱玲出名了,而且速度极快,名声极大。

上至汪伪*府的达官贵人、日本文化界人士乃至*方人物,下至小报读者、上海市民,人人都知道上海滩出了个明星的天才叫张爱玲。

声名之下,隐隐的危机也来了。

当时的上海已经沦陷,各方势力盘踞,鱼龙混杂,文坛如郑振铎、杨绛、师陀等前辈,或转移阵地,或韬光养晦,始终与敌伪控制的那一方文坛泾渭分明地划分界限。

而张爱玲却显得有些后知后觉,或许是性格使然,张爱玲对*治毫不敏感也不关心,但对时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就像她那几年喊出的那句备受传颂的名句:“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选自张爱玲《传奇》)

所以当文坛前辈嘱托她静待时机,不要投错了门路时,她的回答是要“趁热打铁”。也在“趁热打铁”的激情下,这一时期,她写下了一系列名篇,如《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

06令人费解的感情

这一年,张爱玲几乎尝遍了人生的甜头:盛名、金钱、地位,却唯独缺少一样爱情,直到一个大他14岁的男人出现,这段感情在当时的上海充满争议,时至今日依旧令人唏嘘、感慨甚至感到费解。

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

胡兰成,《中华日报》主编,汪伪*府宣传部*务次长。胡兰成被张爱玲的才华吸引,心生敬佩,有心拜访。此时的张爱玲大红大紫,在外人眼里她神秘、孤傲、不合群,想见她的人大都吃过闭门羹。

拜访之前,胡兰成其实已经托人打听过她,所以张爱玲对他已有印象,可即便这样第一次登门,他依旧吃了个闭门羹。不过隔了一天之后,张爱玲却又亲自登门回访,两人一见如故,一谈就是足足五个小时,可也正是这一次的回访,几乎改变了张爱玲后半生的人生走向。

这一年,张爱玲不满23岁,尽管写了许多痴男怨女,但却从未有过恋爱经验,而胡兰成比他大14岁,是经验丰富的情场老手,已有两段婚姻。爱情来的如天光火石,在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张爱玲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年炎樱摄于上海)

热恋半年后,两人结婚了,考虑时局动荡,没有举行仪式,倒是留下了对后世反复引用的婚书,张爱玲写下的是前两句:胡兰成、张爱玲,签定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续上后两句:原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尽管这段恋情,日后一度成为别人攻击她的把柄,甚至是一生的污点。

但如果只从当时张爱玲自己的感受而言,这两年可能是她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肆意挥霍不完的灵感,天才少年的盛名,不菲的稿费,以及能让她“欢喜,从尘埃里开花”的爱情。这一年,她又写下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每一部都如同烈火烹油,将她的声名越烧越旺!

时间来到年8月,这是值得全世界永远铭记,又让所有日本人脊背发凉的一个月。8月5日,美*在广岛头下的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美*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8月9日,苏联百万红*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东北70万日本官东*发动全线进攻。同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此前不可一世的日本人自作自受,亲手把自己送到了亡国的边缘。

8月15日正午,广播里传来恶魔的低吟,日本裕仁天皇宣读《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中国,举国沸腾,普天同庆,可对于汉奸走狗而言,这却是他们最恐惧的末日。

在日本人的安排下,胡兰成东躲西藏,最后潜逃至温州一带,化名张嘉仪,隐匿于世。逃离上海前,他曾在张爱玲处留宿一晚,再见面时是年2月。当时张爱玲由上海千里迢迢至温州寻夫,可等待着她的却是胡兰成的出轨,对方是和他相差一岁的寡妇范秀美,三人共处一室,这让一向高傲的张爱玲真的低到了尘埃里。

实际上,这不是胡兰成第一次出轨。早在日本投降之前,他就曾到武汉办《大楚报》,并在那里爱上了一个护士小周,他还曾沾沾自喜的把和小周的事讲给张爱聆听,张听后心中满是惆怅酸楚、沉默无言,张爱玲心里明白对范秀美,胡兰成只是借她暂避一时,但对小周则是真的爱上了,体贴入微的程度甚至超过对自己。作为妻子,她想要一个决断,可在小周和自己之间,胡兰成只是搪塞,始终不愿意作出选择。

年早春,温州大雨,张爱玲站在船舷边,面对滔滔*浪,她知道这段感情终究要结束,此后八九个月里,两人偶尔通信。他知道胡兰成逃亡途中生活拮据,多次寄钱周济,直到胡完全脱离险境,才写下了绝别信,并随信附上30万元巨款,那是她新进电影剧本所得稿费,胡兰成亡命两年也均靠她接济。

对于胡,她已经倾尽全力做到了极致,那封诀别信,她写的有些心酸,可也不失果决:“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胡兰成不仅花费了她大量的钱,背叛了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段虐恋还几乎在名声上毁掉了张爱玲,“汉奸之妻”、“汉奸文人”的骂名很快如潮水般涌来,再加上她本人对*治后事后觉,上海沦陷期间,曾在亲日刊物上发表过作品,这也更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张爱玲(年炎樱摄于上海)

本来,当时她已经处于创作高峰期,可从年8月到年4月,张爱玲突然从文坛上消失了,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没有发表过一行文字,这次的打击彻底消灭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热情,在之后的连续几年里,她再无大作问世。

十岁那年母亲当时随意给她取的名字,似乎得到了验证——ailing(英译为每况愈下的)。

07新中国下的张爱玲

年,一个把新旧中国分成两节的开天辟地的年份,久经风霜凌辱的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

但也许是冥冥中注定,张爱玲的人生起落,似乎总有一种与时代逆行的斥力,举国欢腾的气氛下,那几年她的状态,始终是沉寂的。

很快,批评的声音出现了,有人说她的作品格局小,小资意味重。而她的贵族出身,她笔下旧时代的小人物,还有她孤傲不羁的性格,也都与当时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

年,她借口完成学业,来到了香港,或许还是因为不适,在香港短暂停留三年后,她决定再一次出走,而这一次的目的地是远隔重洋的另一个国度。

张爱玲(年摄于香港)

年11月,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渐渐驶出维多利亚港,在深秋的夜色中,张爱玲手扶栏杆,神色哀伤,久久凝望着渐渐远去的香港,这一年她35岁。

13年前她还是个满怀憧憬的少女,因为战火纷扰,当时和知己炎樱一起曾离开过一次香港,那时她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之后,她也的确做到了:用一支笔石破天惊地冲进了上海文坛。而此刻,她已经清楚的知道,当她决意踏上这艘克里夫兰总统号时,故国、亲友、盛名都已随风而逝,因为此行游轮的目的地是美国旧金山。

08张爱玲的美国情缘

在中国,张爱玲曾火的一塌糊涂,但是在美国,大家只知道林语堂。

转眼来到纽约后,她便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胡适,张家与胡家有一些旧交情,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曾帮助过胡适父亲的忙,她的母亲和姑姑也曾与胡适同桌打过牌。

胡适对张爱玲的才华极为赞赏,但此时他其实自己过得也并不算好,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不能帮到太多。

异国他乡,衣食无着。张爱玲申请到了一个叫麦克道威尔写作基金会为期两年的写作奖金,创作营周围十分荒凉,里面住的都是些不得志的作家,也是在这里,张爱玲遇到她的第二任丈夫费迪南赖雅。

赖雅,年出生,像张爱玲样一样也有“神童”之称,他于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执教,年进入好莱坞,曾是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与乔伊斯,康拉德,辛克莱刘易斯等人是老友,更是与布莱希特成为莫逆之交。

然而,这一切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与张爱玲相识的赖雅成了个年逾花甲的落魄作家,二人在文学上相谈甚欢,很快从朋友发展成了恋人。没过多久,张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接着两人步入婚姻,但最终孩子还是被打掉了,这是张爱玲唯一一次做母亲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如今已经不好下定论。

有说赖雅坚持不要孩子,有说张爱玲因为童年不幸,所以态度甚至比赖雅还要坚定,也有说两人生活拮据,连房租都付不起,根本无力抚养。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大她29岁,已年近古稀,两人结合更多的是相互扶持。

年张爱玲和赖雅

婚后,她们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甜蜜时光,经常一起看电影、逛街、旅行,每到一座城市,赖雅便领着张爱玲走街串巷,两人谈笑风生,在赖雅的引领下,张爱玲逐渐对美国熟悉起来。有一年过生日,张爱玲和赖雅一起去看脱衣舞,看得津津有味,可快乐总是昙花一现,跟着来的是漫无止境的折磨。

婚后不久,赖雅就中风了,身体异常虚弱。此前的张爱玲是贵族小姐、天才作家,她不会削苹果,连补个袜子都觉得异常吃力,可人到中年,人生第一次尝到了什么叫“责任”二字,她每天要照顾卧床的赖雅,为两人的生计和房租奔波,生活一贫如洗。

如果这些都还能忍受,那对于少年成名的张爱玲而言,作品不受认可可能是她当时遭受的最大的打击。

当初在上海一战成名有多风光,此刻,她就有多凄凉。当初,她是抱着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的雄心来的,而当她满心期待的拿出自己的第二本英文小说《粉泪》时,甚至一度找不到人愿意给她出版。

成名无望,经济窘迫,丈夫重病,就在这时,张爱玲收到了一封来自伦敦的加息电报——母亲病危了,想见她最后一面。

自从母亲年离开上海后,母女二人已经有九年没见过面了,可此时的张爱玲连买张机票的钱都没有,昔日的豪门母女最终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母亲去世后,张爱玲大病一场。不久,一箱古董漂洋过海寄到美国,那是母亲留给她的遗物。

之后,每当张爱玲和赖雅生活窘迫时,都会变卖母亲留下的古董贴补家用。此后几年,生活好似沉入井底,无一日不在溺水。赖雅一次又一次的中风、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张爱玲在绝望、孤独、悲愤中仍在疲于奔命。

她还在卖力的写英文小说,这是她最看重的事业,可整整六年时间,她的作品处处碰壁,竟无一出版,这一年,张爱玲41岁了,折磨一个天才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此:让她少年成名,中年一败涂地,在最得意最在乎的领域,枉费所有努力。

怀才不遇,是中年张爱玲最大的劫,她一度沮丧到病倒,卧床数日。还有一次,甚至半夜被噩梦惊醒:她梦到的是一位不知其名的中国作家,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相比自己的凄凉境遇,心头有如寒风刮过。次日,她向病床上的赖雅复述,泪流满面、痛苦不已,但她没有放弃,一片寒灰中,她心里还酝酿着两部寄予厚望的翻身之作。

其一,是把《红楼梦》改编成电影,《红楼梦》是张爱玲的一生挚爱,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广这本巨著。其二是写一部以张学良为原型的英文小说《少帅》,她仍期待用这本书在美国文坛打开局面。

带着莫大的期许,她开始了远东之行:台北和香港。但或许人一生的好运真的有定数,港、台之行再度不顺。首先是当时的张学良尚处在幽禁之中,在台湾当局的阻挠下,她最终没能见到她的写作对象,第二是编剧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逐日降低,《红楼梦》剧本的决定权落在两个根本没读过这本书的人手中。

电影公司要的是一部简单的言情戏,这与张爱玲的期待相去甚远。接连遭遇暴击,而这时,大洋彼岸又有消息传来——赖雅再一次重病了。

命运好似布下天罗地网要捕杀这个叫张爱玲的女人,年张爱玲离港返美,从此再也没有踏上过故国的土地。

张爱玲离港前(年)

此后五年,赖雅一直重病卧床。张爱玲悉心照料,最终这一切在年彻底结束——赖雅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这一年,张爱玲也47岁了,她笔下的苍凉在自己身上已经应验许久。

赖雅的去世,对张爱玲而言不知如何评价,照顾一个中风病人十年,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所以,如果只从生活的角度,张爱玲绝对是如释重负,可在精神上,她将面对的是更彻底的孤独,接下来的日子她想一个人过了。

赖雅离世后,张爱玲对打入美国文坛也已心灰意冷,便将精力转移到了学术研究上,先后在三所大学任职。赖雅的热情开朗此前一直感染着张爱玲,他去世后,孤僻的性格又重新回到她的身体,她不喜见人、不愿应酬、不接电话,和外人沟通只用纸条和简短书信,极力避免任何语言交流。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时,她常常傍晚才到办公室,为的就是避开其他人。台湾学者陈少聪曾是她的助手,为她整理资料等日常工作,可在共事的一年时间里,张爱玲几乎从未主动跟他说过一句话,连点头微笑都让她极为不适。

有一次陈少聪从她办公室找她说事,张爱玲立马腼腆紧张到站起局促不安,眼睛有时望向天花板,有时望向地板,就是不敢直视。还有一次,张爱玲生病,陈少聪买了草药给她送到公寓,知道她不会开门,就按下门铃放在门口后离开。隔天,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发现一瓶香奈儿五号香水,下面还压着一张张爱玲写的纸条——谢谢。

从这件事上能看出,张爱玲未必是冷漠薄情,只是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先后任职的三所学校里,她与上司的关系总是弄得很僵,最后也全都闹得不欢而散。虽然处处碰壁,但这时的张爱玲还未完全与世隔绝,直到时间来到年。

09晚年的张爱玲

一路辗转,最终她选择在洛杉矶定居,也从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幽居生活,从这时起,她彻底隐身人海,这是张爱玲一生中最让人唏嘘的22年,没有人知道他具体经历了什么,至今我们也只能从往来信件中拼凑出她大致的生活。

因为自闭,她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仅和最必要的朋友保持书信来往,但即便如此,因为怕回信麻烦,许多回信,她也还是经年累月不拆,电话更是几乎不接。

另外,她还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她固执地认为,这是因为她住的地方有很多虱子,为了躲虱子,她剃掉头发,只能带上假发,包上头巾,而且开始疯狂的搬家。据有人统计,最密集的一段时间,她几乎隔几天就搬一次家。

短短几年内,累计搬了多次,因为频繁搬家,她的生活物品也极简到令人发指。行*床、折叠椅、折叠梯、电视机、落地灯就是她全部的家具。托人找房子时,她也坚决不要屋子里带家具的,如果实在找不到,则希望越少越好。所以,作为20世纪最顶尖的作家之一,她没有藏书,除了自己的作品手稿和定期杂志外,鲜有其他书籍。而且也没有书桌,就是用叠起来的纸壳代替,经常趴在纸壳上做着大量的学术和翻译工作。

另外,因为自己不会做饭,更不愿意出去吃饭,她最常吃的是罐头和营养炼奶。居无定所,饮食不安,晚年张爱玲的身体每况愈下,皮肤、眼睛、牙齿相继出现问题,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她曾这样描述过那段日子: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是午夜,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时间,只够吃和睡。

身体上的毛病诚然痛苦,精神方面可能更加煎熬,年,这里还遭遇了一起窥视骚扰事件——戴文采垃圾事件。

80年代,张爱玲在台湾莫名地再度走红,而她在洛杉矶的地址也不知怎么被泄露了。当时台湾许多报社纷纷派出记者要采访张爱玲,对于采访,张爱玲自然是一概拒绝,但其中有一个自称粉丝的记者,就叫戴文采。

邀约被拒后,他直接照着地址搬到了张爱玲的隔壁房间,开始窥视她的生活。在守了十几天之后,终于等到张爱玲有一次出门倒垃圾。接着,他就把这些垃圾全部捡了回来,里面是肥皂盒、空罐头、鸡蛋壳、旧报纸、药盒、用过的棉球,甚至还有一些张爱玲丢弃的信件,以及随手写了一些感受的信封。

这种程度的窥视,对普通人而言已经让人生理不适,更何况是得有严重自闭倾向的张爱玲。从友人那里得到消息后,她一刻不停连夜搬走,而戴文采回去之后,则根据那些垃圾,从各个方面臆测张爱玲的生活,并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片长文《我的邻居张爱玲》。

文章虽然言语客气,却桩桩件件涉及隐私,还有大量的主观评判,文中称她牙齿坏了,交不起几十块的有线电视费,因为闭门不出,所以没有东西可写,并评价:”一口好井的完全枯竭,因为没有水源供水“。

当然,这些臆测后来很多都被证实是错误的,而这次事件,却是实实在在的把张爱玲往避世的路上又向前推了一把。从此之后,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弃绝人世,对自己电话地址的保密程度也严苛到无法想象,连最亲的姑姑也绝不告诉了。

《张爱玲》剧照

90年代,张爱玲的身体彻底垮了下去。年,她预感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了一份遗嘱:死后立即火化,不举行任何仪式,骨灰洒向空旷无人处,如在陆地,就大范围分散,所有遗物全部寄给宋淇夫妇,委任林式同先生为遗嘱执行人。

其中宋淇是张爱玲多年老友,在文学和生活上都给过她很大的帮助。而林式同则是张爱玲一个朋友的朋友,她定居洛杉矶后因为社交能力几乎为零,找房、搬家等事,林先生都提供了诸多帮助,尽职尽责,他也是最了解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人。

年,因为张爱玲完全与世隔绝,国内都认为她已经去世,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她手持当日的报纸拍了一张照片,这也是她留存于世的最后的样子。照片中她眼神温柔,而且头发茂密,但其实是戴了一顶假发。

张爱玲晚年照片

年,死神越来越近,大约是在年初,张爱玲的身体情况突然恶化,吃得极少,身体枯萎,瘦成了皮包骨,如果不是意外或自杀,死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犹如孤岛沉入海洋,一寸、一寸。

年9月8号中午,林式同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伊朗人打来的。”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认识张爱玲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张爱玲已经去世了。”

等林式同赶到时,张爱玲躺在一张靠墙的简陋行*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眼和嘴都闭着,她的样子很安详,只是出奇的瘦。大概是为了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她把重要的证件都放进了手提袋,摆在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经法医鉴定,她大概已经去世了3-4天(也有说一周左右),死因是心血管病。作为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是除警方和殡仪馆工作人员外唯一一个见过张爱玲遗体的人,但他本人并不从事文学,也不读张爱玲的书,更未必知道眼前躺着的这个干枯瘦小的老太太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张爱玲遗嘱

按照张爱玲生前的遗嘱,不搞仪式、不立墓碑、骨灰洒在空旷无人处。年9月30日早上九点整,林式同和几个朋友一起乘船来到了海上,简短的致辞之后,将她的骨灰撒入了茫茫太平洋,一时间船上汽笛长鸣,声音回荡在海面氤氲的雾气中。

骨灰撒下太平洋

返程的路上,加州西海岸阳光明媚,这一天是张爱玲还没来得及过的75岁的生日,同样是这一片海,年她正是坐着克利夫兰总统号万里迢迢的赶来,那时她35岁。

功名由它去,往事了无痕,40年如一梦。

10结语

18岁时,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散文《我的天才梦》,后来这被她视为自己文学的起点。文章中,张爱玲说自己在文学上是早慧的天才,可在现实社会里却等同于一个废物。她曾在一个房间住了两年,还不知道电铃在哪,连续三个医院打针,可还是不认识那条路。

她不会削苹果、怕见客、走路的姿态需要反复练习,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惊人的愚笨,而这些种种,此后都一一印照在她晚年的生活中。人一生的命运似乎真的都已在童年埋好,18岁没有学会的东西,她终其一生还是没有学会,而三岁时,崭露出来的天才细胞,也一路伴随着她,直至离世。

张爱玲离开了,留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的疑问。比如她晚年毫不留恋的弃绝人世,坚决不见人不说话,可她一天却几乎要看12个小时的电视,而且把音量开了极大。为了避免与人接触,她昼伏夜出,能不出门绝不出门。可找房子时又要求最好是临街的,不怕吵,越吵越好,最好窗外就有人流,车流。

因为和父母、弟弟的关系冷淡,她一度被认为是冷血绝情的人,可与胡兰成分手,她毫不犹豫附上30万巨款,对于中风在床的赖雅,她更是细心照顾十年,这样的人绝不能以“冷血”一言以敝之。

文学方面,她也是个异类,她既没有刻意追随鲁迅、胡适领导的五四文学,更没有参与过八九十年代余华、莫言引领的文学复兴。她英文极好,许多作品都是用英文写成,可同时,又对《红楼梦》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极深。

在文学史上,她不属于任何一派,遗世独立。在文风上,她笔力苍凉,有时犀利,但内核又始终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她晚年确实颠沛流离,但其实她最后并不穷困,她存在美国银行账户里的遗产有美金,朋友还帮她在香港存有32万美金。所以,本质上,并不是社会抛弃了张爱玲,张爱玲也没有抛弃过这个社会。

和她八岁那年写的乌托邦小说一样,她只是义无反顾的走向了社会的阴影处。在远离故国万里的方寸大小的公寓里,自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的走进这位天才的作家,那把她奉上神坛之后,我们还需要把她从神台上请下来。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曾经的少女,一位与孩子失之交臂的母亲,一位倔强的老妇人。

在18岁那年写的《我的天才梦中》,她展现出了一个少女惯有的青涩和温柔,以及对生命深刻的洞见。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选自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一生中有过一次当母亲机会,可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她说自己从未想要过小孩,因为无力对他(她)负责,可在晚年写着自传式小说《小团圆》中,她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梦:

梦中情景是她曾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温柔的爱人,有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他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把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20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选自张爱玲的《小团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