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生活报
文/摄见习记者王伟健生活报记者孙秀峰
早上八点半,陪诊师王书鑫准时来到黑龙江中医院,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天,他的“患者”是从外地来的王先生,是来看肾病综合症的。王书鑫先领着王先生做了核酸,然后来到对口的科室,在安顿王先生坐下休息后,自己便开始排队、等候叫号。在排队的过程中,他不时看一眼王先生,有时候也会走过去和对方低语几句。“这是我的一个小习惯!很多患者在等候就医的过程中,内心是焦虑不安的。这种时候,眼神和言语的交流,能多少缓解一些紧张情绪。”王书鑫说。
“没耐心不细心干不了这行”
今年34岁的王书鑫性格温和、心思细腻,用他的话讲:“干这行的,基本都是这性格。”他的陪诊包里,平时都放有含糖和无糖两种食品,以备患者空腹检查后及时食用。遇到行动稍有不便的患者,走路或上下楼时他会特别留意,防止他们跌倒或被撞到。有时候遇到年纪大的患者,他怕对方记不住药品的服用方法,还要写下来。
医院内患者较多,在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后,10时许,终于轮到王先生问诊了。在陪同问诊后,他再次安顿王先生坐下休息,然后开始检查签到、排队,做一系列的化验……时值盛夏,医院内人流密集且温度较高,一番忙碌下来,王书鑫的额头上已尽是汗水。
“每个患者你都会陪着进诊室吗?”记者问道。“当然了!因为在每次接单时,我都会和患者仔细地聊一聊病情,然后在患者向医生陈述时查遗补漏,怕漏掉关键信息。”王书鑫说,自己从事陪诊师的工作大半年了,在哈尔滨算是入行较早的,如今已经接待了上百名患者。由于温和细致的性格,客户们对他的服务都很满意。但是在他看来,这是陪诊师必备的修养。“我们团队大概有四十多个陪诊师,大家平时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彼此性格都差不多。要是没点耐心和细心,还真就干不了这行!”
这些人会找陪诊师
生活报记者调查发现,冰城的陪诊师有男有女,有兼职、也有专职。他们通常是在短视频平台宣传、接单。无论是取送报告、代替开药,还是陪同看病、陪同住院,陪诊师的工作,关乎就医流程的诸多环节。
什么样的人会找陪诊师呢?多年前,网络上曾有一则关于“孤独分级”的热帖,其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做手术”是网友们眼中的“终极孤独”。然而,如果认真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一个人看病”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情绪问题,还有更多现实问题。
在王书鑫的客户中,大多数是老年人。“现在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工作很忙,有的人在外地,没办法陪父母看病,所以就找我们陪诊。”除了老年群体,还有像王先生这种从外地来哈就医的患者。因为大多医院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医院、哪个医生比较好?检查是否需要预约?还有哪些其他的注意事项?一些有经验的陪诊师,在这方面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此外,还有一些行动不便,又没有家人陪同的患者,也是陪诊师的客户。
在王书鑫看来,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既是陪诊,也是陪伴。“除了陪诊之外,心灵上的安慰也很重要。”
被患者“牵引”的心情
11时20分许,做完了化验之后,王书鑫领着王先生去吃午饭。考虑到王先生的身体状态欠佳,饭后王书鑫将其送回宾馆休息,医院等待化验结果。
据介绍,王书鑫的收费标准是半天元,全天元,如果只是代预约检查、取报告、开药之类的服务,则是98元每次。“收入还行,差不多平均每月都能达到八千左右。有时候忙不过来了,也会把单子推荐给团队的其他人。”
虽然收入比较可观,但在王书鑫看来,干这行心情波动还是挺大的。做陪诊师以来,他见过各种各样的患者,年轻的、年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悲有喜。而作为一个共情能力较强的人,王书鑫的心情经常随之起伏。“有时候检查的结果不乐观,看着患者特别难过的样子,陪诊师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16时许,王先生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由于身体器官很多有病灶,用药互相制约,最后开了中药和中成药。面对这样的结果,王书鑫的心情有些低落。他向记者介绍:“这位大医院住院。他想去照顾老人,但是自己的身体也不好。真希望每次陪诊都是好的结果,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王书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