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www.xxzywj.com/m/(文/陆铭)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全球化的话题,对于我们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年龄阶层的人来讲,可能特别习惯于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整个全球,包括中国的进步,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各个层面的进步。最近这些年,特别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些年,似乎看到全球化的倒退,这样全球化的倒退背景是什么?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讲的第一个意思,今天在欧洲、美国和中国,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跟我们过去的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有关,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基本的原理,国际贸易能够使得蛋糕做大,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我们经济学里一个最弱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没有很好预测一个问题,当我们这个蛋糕做大以后,它怎么分配?
我想讲的是在美国、欧洲和中国,都面临这样分配的问题,如果把这个分配的问题理解清楚以后就能理解,今天为什么在全球各个地方似乎看到一些反全球化的声音和行动。
在美国,从占领华尔街开始,他们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美国人感觉到全球化似乎是好的,的确让美国的消费者享受来自于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制造的产品低廉的价格,但是从收入分配来讲,他们感觉全球化红利给1%的人得到了,因为资金在今天全球化时代是全球范围内可以自由的流动,而赚钱的资本家可以通过在碧水天堂开他们的公司,把利润转移到碧水天堂去。美国人99%的人觉得没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好处。相反,他们觉得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似乎让美国制造业向外转移,特别使得一些低技能劳动者,特别在美国锈带,制造业的工作几乎在失去。这样形成了特朗普政府上台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一定意义上是全球化惹得祸。
欧洲今天面临非常大的问题是老龄化,背后原因这里就不解释了。富了以后,人活的时间长了,生育率下降,导致老龄化的问题。当老龄化出现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怎么持续,老年人怎么老有所养。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吸纳移民。但移民带来很多问题,宗教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而且这些发达国家觉得,我们为什么要让来自于比较穷的国家的认来分享我们的社会福利,甚至他们觉得这些劳动力流动抢占了他们的工作岗位。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通过贸易让他们感觉到全球生产链重组,让他们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在欧洲国家,移民是不是抢占了他们的工作岗位。所以产生了反移民的政治倾向,包括最近的英国脱欧就和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联系。在欧洲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接下来讲中国,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那么大家是否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内部,全球化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
其实,在这场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借助于地理优势,实际上更多的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个时候转化成了中国在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沿海和内地、广大中西部之间到底该如何共享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成果问题。
我接下来讲的重点问题涉及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把中国国内的问题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就能看得更清楚,很多正在纠结的问题,在讨论中能够找到迎刃而解的方案。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包括全球贸易流、生产链重组、资金流动、信息、人才的流动,全球贸易主导的全球化过程面临着技术上的特征。人类历史大概在中国的唐朝末年到宋朝的时候,开始出现技术上重大变化,通过水运来进行贸易的成本,开始降到陆上运输之下。这样一来,在今天全球化过程中主要是以国际贸易为主要途径来推动的,经济开放全球化的过程必须以海洋贸易主导,并带来中国面向海洋的经济开放的过程。
给大家看一下这张地图(PPT),不就是中学地理课学的地图嘛。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是我们人口也多,截至目前,我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家看这个地图就知道,有一条胡焕庸线,这条红线基本把中国分成两半,右边是绿色的,左边基本是黄色的。绿色区域在中国国土面积一半不到,但占的人口有多少?中国94%的人口集中在这条线的右半边,如果把中国和比较宜居的、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的人口相比,中国是人地关系特别紧张的国家。
与此同时,大家运用一下自己的地理知识,复习一下世界地理就知道,中国在全世界比较大的国家里,几乎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单面临海的国家。只要到淮河以北就知道,冬天要集中供暖的地方,因为天冷,中国北边的河流基本到冬天结冰,天津以北的海港也要结冰,整个东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能够起到航运功能的河流,大半年是结冰的,而且有一些中国东北河流的出海口不在中国境内。
今天给大家复习了地理知识后就要知道,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贸易、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建立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关键词上:比较优势。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把自己想象成带着中国进入全球化中的投资者,不管是外商只要是国内商人,只要想把这个东西卖到其他国家,你会把它布局在哪里?水运,包括海运成本最低的内河航运,就中国今天的情况来看,真正能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到全球贸易或者供应链的内河航运,只有长江中下游,珠江几乎失去内河航运功能。今天中国只有长江中下游才能走大轮船,尤其是南京以下的沿江港口。有了这些地理知识,你会把厂开在哪里,肯定是接近长江入海口。
接下来给大家看一下数据,中国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杂志,经常在区域经济方面发一些总结性的文章。我跟这个杂志的编辑很熟,有一次忍不住吐槽,你们发了很多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文章讲的都不对。杂志编辑说,陆老师你来写吧。后来我跟我学生一起写了一篇非常长的文章,有可能最近能够出来,这篇文章里面讲一些最基本的数据逻辑。
首先给大家看的一张图,基于这篇文章中做的数据分析,我们讨论了中国的每一个地级市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与地级市GDP总量之间的关系,所谓到大港口的距离就是,假设用这个地级市到天津,尽管冬天要结冰,但天津是在北方比较重要的港口;南方的地级市则是去上海,再往南还有深圳、香港,这两地在地理上非常临近。
作者注:上图中PPT的单位应为“千公里”
大家看这张图,横轴是中国的地级市到三大沿海港口的距离,纵轴是地级市的GDP规模。可以发现,离港口越远的地方GDP越小。我现在只放一个变量,解释中国地级市之间GDP规模差距40%。在一个截面数据里,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50%是非常高了,如果用一些其他的变量解释中国地级市的GDP的规模差距的话,在不同的被解释面上只要和经济发展允许,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可以提高到70%,低的只有百分之四十。要看一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如何,根据其到港口的距离可以解释其中一部分,占所有能够通过理论和数据掌握的因素大概为1/2或1/3左右。
作者注:上图中的单位应为“千公里”(下同)
这就验证了刚刚提到的事情,一个城市到沿海的距离非常重要,远远领先于其他因素。
再来看人均,前面主要是指总量,由于中国的人口流动没有完全自由流动起来,所以总量差距会体现在人均上。越远离港口的地方,人均GDP会下降一点,大家仔细看图就会发现,在中国中西部,位置比较高的点往往有这样的特殊性,这些点基本是中西部的大城市和资源城市,比如鄂尔多斯港。讲到地理的因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如果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方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人均GDP差别,如果生活工作在人均GDP比较低的地方,你会做什么事情。走吗?脚长在你身上,如果你对钱这件事情还没有完全看淡的话,一个简单的做法是,从收入低的地方移民到收入高的地方。
给大家看几张中国的地图,中国GDP的分布是长什么样,人口分部长什么样。这张图(PPT)把中国地级市按照GDP规模从上往下排,排到这些城市大概占有中国GDP的50%为止。中国GDP占有比较高的地方,基本上用两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沿海,尤其东南沿海;中西部大城市,主要是省会性城市。
看到这张图,如果熟悉经济学研究或者熟悉我过去研究的人马上就会得到一个结论,中国经济太过于集聚在少数地区;中国GDP空间集聚程度远远低于美国。
中国人在哪儿?中国的人口分布,按照地级市人口多少排下来,集聚程度比经济集聚程度要来的小。人口比经济分散的多,还有一个特点是,整体上人口分布重心偏北。为什么人口重心偏北呢?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以前中国是农业社会为基础,人口分布跟着土地走,中国北方和南方相比,北方宽阔的平原多,而南方除了河流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是丘陵和山地,所以中国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偏北。再加上计划经济年代,计划经济投资主要在东北、华北,所以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是历史决定的。但现在经济分布已经由全球化进程来决定,这时候就导致了人口分布和GDP分布中间的空间差异。
脚长在你身上,你怎么动?现在这张图(PPT)就是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一个城市常住人口减掉户籍人口,如果显示红色,就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这个地方是人口流入,如果显示蓝色,则相反,是人口流出。这个图恰好符合我们刚刚讲的经济规律,经济程度高、人口份额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地方,成为人口流入地,反之成为人口流出地。这个过程仍然在进一步发生中。
今天区域经济学家说,中国除了原来的东中西问题外,现在又产生新的问题,即南北问题,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北方。因为东南沿海接近港口、长江中下游一带,南方GDP高了以后,北方人往南方走,北方成为人口流出地,经济增长率自然就低,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将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和珠江口的几个城市从整个中国南方的样本中拿掉,中国北方的人均GDP和中国南方人均GDP相等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我们平常讲南北问题,是因为南方拥有长江、珠江三角洲出海口。这些地条件理东西能挪吗?这几乎完全不可能。
根据上述情况,如果从图上看的话,就能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每一个地级市净流入人口的数量和大港口的距离,就会发现,人口会往靠近大港口的地方迁入,最突出的是靠近港口的几个大城市——一线和准一线城市,而且单变量的解释度可以达到30%。
过去我们很少谈的一个问题是,这场全球化的进程对于中国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主要是在沿海、沿江地区,加上集中在内地少数大城市,人口也是这样流动。但是,前面讲的是市场规律。一谈市场规律,马上就会给大家一个印象,中国出现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我们把平衡理解成了经济要均匀分布。我曾经在多次演讲中碰到有读者问这样的问题:陆老师您讲港口重要,我同意,全球化重要,我也同意,但凭什么是上海呢?上海最大优势或者特点就是位于长江入海口,这是全国唯一的,也正是上海的优势。
刚提到大家对平衡这个概念的理解,经常理解成资源的均匀分布;再加上现在地方政府有一个很强的激励,最大化本地经济增长和税收,招商引资,于是在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合力之下,政府的政策主导了经济资源如何配置。
比如转移支付,一个地方搞经济发展,首先需要钱,当地如果是一个欠发达地区,那么钱的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看到的不是绝对数,我们看一下相对数,把转移支付除以当地GDP,越是远离大港口的地方,转移支付在当地GDP当中所占的比重是越高的。
再比如土地,去年我在这里结合新城的发展给大家展现过,这张图(PPT)显示了中国中西部省份在全国土地供应中所占的份额。土地供应是什么意思?中国土地配置是借助于建设用地指标的,来决定这个地方的城市扩张,用来建工业园、基础设施、造房子的土地供应数量。那么,全国土地供应当中有多少被分配给了中国中西部?年之前,上图中的曲线往下走,正常吗?正常。沿海地区发展经济,人口也流动过来了,沿海地区使用更多的土地,中西部的份额就下降。但年以后就不对了,人口进一步往沿海地区集中,但出于平衡的想法,要把更多的土地给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所以大量的土地资源给了中西部。
这里给大家看的是份额,这张图看的是留量,不是存量,不是从03年以后加上04、05、06年的,不是加起来,每一年新增的土地供应中,中西部城市占有多少份额。人口在流出,但是土地供应所占的份额是更高的,这些土地用来干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建工业园,每个县都有一个,有些甚至建在山区。还有一个用地途径就是用来造房子,我在去年的演讲中就提到新城建设,但问题是人口在流出。
结果是,如果把大量的资源集中到远离大港口的地方,正好和前面讲到的全球化所驱动的逻辑是相悖的,我们可以质疑其投资回报。
上图是投资回报率的状况,横轴是到大港口的距离,纵轴是计算十多年时间内每一单位的投资大概转化成多少单位的GDP,这个数值越高说明每单位的投资转化成GDP的能力越高。非常明显的是,越靠近港口的地方,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力就越高,尤其是靠近大港口的大中心城市。
欠发达地区、远离大港口的地方,搞建设的时候,有一些钱是来自转移支付,还有一些钱来自中央给的土地指标。这些年,地方拿到建设用地指标后并没有闲着,到金融市场融资,除了从银行直接贷款外,就是城投债,不管是银行贷款还是城投债,往往是拿土地作为抵押物,他们跟金融市场讲一个故事,现在国家支持中西部大发展,你们等一等,未来土地会升值。于是金融市场就借钱了。
这张图(PPT)展示了中国中西部省份在全国城投债里所占有的比重。城投债的数据是我们现在能够掌握的地方政务债务里面最完整的数据库。虽然城投债在地方政府债务里大概占20%左右的比重,但是从趋势上基本可以看出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往哪里走,中西部债务在全国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的。
媒体会告诉你,中国负债最多的是江苏,绝对量是这样的。但你要看相对量,第一个相对量是占比,中西部省份在全国的占比来看是越来越多的。第二,还要把债务跟当地的GDP比,江苏借债多,但如果除以GDP,分母也大,还债的能力高。
中西部借了很多的债,而且越来越多。这些地方投资回报低,为什么金融市场还借钱给你?金融市场才不傻,他知道你借的债是有地方政府背书的,我们金融市场宁愿把钱借给地方政府也不借给民营企业。借给你时考虑多高的利率借给你,他觉得欠发达地区GDP增长潜力小,借的时候就征收更高的利率。红线代表中西部省份再融资时候的利率成本,虚线是东部的。总体来讲,这条线越来越往上走。为什么往上走?大家觉得你投资回报在下降,风险越来越高,借钱越来越难,大家都难的情况下,难上加难,哪里更难?中西部更难,给你征收更高的利率。
那么,我们又干了什么事呢?市场顺应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由于我们想追求平衡,所以政策上的选择实际是跟全球化的方向相反的。金融市场知道这件事,既然你硬要这么来,那就这么来,不好意思,你拿到的资源多,那么你拿到的价格也更贵,结果中国今天债务更严重的地方,恰恰是我们想帮助的地方,换句话讲,我们本意是帮他们,最后却害了他们。
今天讲的事情是提出非常重要的政策选择,我们在迎接全球化的过程中,蛋糕是做大了,但怎么分配?有两个办法,第一,蛋糕做大了,就让欠发达地区通过切蛋糕的方式给钱,给钱没有错,你们也许会问我是不是反对转移支付。我没有这么说,问题是钱用在什么地方。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帮他们做两件事情,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当地有优势做农业,就帮他把农产品运出来,当地如果有资源做旅游,就帮他建机场,把人运进去,这都没问题。尽管有一部分人流动起来了,但还有另一部分人留在当地,那就为他提供公共服务,比如老人建养老院,孩子建学校,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我今天讲的问题就是第三种情况,如果钱给了欠发达地区,是帮他做明显背离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会带来什么问题?钱是投了,投资回报却下来的。同时,借了很多钱,债务上去了,结果该发展有优势的地方没好好发展,反而在制约它,而没有优势的地方你硬要他发展,在整个国家内部就形成了所谓资源的空间错配,中国经济整体也会因此受损。
如何理解中国最近这些年出现的经济增长下滑、债务上升?我绝对同意大家所讲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体量,使得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周边其他东南亚国家取代。
但作为一个补充,大家要小心,如果今天我们已经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投资回报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仍旧不遵守经济规律,硬把产业搬迁到欠发达地区,我想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可能会考虑,是到中西部开厂,还是到东南亚像越南这样的地方开厂。这件事情是临界值的问题。我非常希望我们可以乐观一点,但中国的规模是否强大到我们再怎么搞、临界值都不会到来,我不确定是不是可以这么乐观。
还有一个更好的策略,就是人动起来。我们今天面临是全球化时代,市场化时代,再加城市化时代。如果来自于全球,包括来自中国的资本可以在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做海运贸易成本比较低的少数大城市集中的话,这种集中可以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和更高的效率。按照我的判断,这样经济和人口的集中过程仍然在进一步进行。
这样一来,集中均衡怎么办?均衡要考虑人均意义上的均衡,而不是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发布。经济和人口集中在少数地区不要紧,如果一个地方的GDP比重虽然高,但人口比重也很高,不同地方的人均其实是一样的。用这样的平衡概念取代之前撒胡椒面式的发展战略。这其实也是在全民共享成果,欠发达地区作为全国的一部分,我们是要帮助他们,让他们共享成果,共享的方式并不一定把钱给到地理劣势地区,而是给到地理劣势地区的人,让他们流动到地理优势地区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我在准备今天的论坛之前,若干年前我一直在呼吁这件事情,但很困难,很多人问我,陆老师你呼吁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因为中央层面有一个更加大的战略,是你们学术所不能理解的。那么,今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讲了什么话,这次会议上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会议上提到很多内容和我前面讲的是一个意思。
第一,这次会议第一次讲到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校集聚。
第二,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句话非同小可,在这之前,中国大城市发展思路是,你帮我测算一下大城市人口承载力多少,这样的承载力就把人口控制在这么多。第一次强调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是可变的。其他地方主要起大保障的功能,地方之间要有分工,在保障民生底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我以前的提法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这里的平衡显然不是均匀分布的概念,否则就这几句话就矛盾了,这里的平衡是人均的概念。
怎么做?提到了深化区域合作机制,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在省级统筹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进度。这件事情如果建立好之后,将对全国的人口流动在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经济分布和人口分布的差距已经给大家展现过了,未来人口将向哪里集中,你们可以自己判断了。
第三,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的灵活性,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这一点也跟以前有实质性的转变,我在上海,讲到上海机会来了,不要再失去了。未来如何增加,上海优势地区经济和人口地区的承载力,这个课题交给上海了。对其他地方做生态补偿的制度,最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之前加了两个字,有效。什么意思?不是白送钱给你,而是让你水平提高了,贫困减少了,而是花钱要花对地方,强调转移支付本身要起有效的作用。
我现在这里可以回答前面讲的问题,改进空间资源的配置是国家利益。很多人问我,陆铭老师你的主张,是不是因为高层有一个你们学者所不能理解的更大的战略。8月26日的会开完之后,大家对此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更加宏大的战略,不应该看到今天所有的转变。我们多年的努力,十年的时间,终于可以换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我们应对未来全球化的方式和战略发生重大转变。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原载于